《上海市学前教育课程指南》指出:“运动强调培养幼儿对运动的兴趣,在自主活动的基础上,积累运动经验,体验运动乐趣;强调幼儿体质的增强和综合能力的培养。在尊重个体差异的基础上,提高幼儿动作的协调性、灵活性,使幼儿具备一定的平衡能力;强调充分利用自然环境中各种因素进行锻炼,开展各种富有野趣的运动;强调在运动中培养幼儿大胆、自信、勇敢的个性心理品质。”
基于对幼儿身心发展以及社会交往需要的关注,上海市静安区威海路幼儿园在遵循幼儿的运动认知和运动心理特点的基础上,设计了多种运动游戏和韵律操,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运动教学,并在实践中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我们认为,在低龄阶段,幼儿开始学习更好地走和跑,主要动作有:走、跑、跳、爬、滚、平衡等,但尚无法控制在一段时间内持续某一个动作。因此,教师可以根据本园内外的环境和小班儿童的运动特点和运动发展需要选用本书中的内容,根据个别幼儿的体质特点和动作发展需要,按照由易到难的原则逐步递进,注意幼儿运动经验和认知经验的积累与丰富。
幼儿在运动中的练习密度在35%—55%较为适宜,教师在安排运动内容时,还应考虑季节和气温因素。在炎热的夏季,可适当降低幼儿的运动负荷;而在寒冷的冬季,则应适当增加幼儿的练习密度。
总之,幼儿运动活动的开展,需要教师开动脑筋,在认识和理解幼儿发展的客观规律基础上,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水平。
一、运动活动的流程、原则和指导方法
幼儿园健康教育是幼儿园对幼儿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极利用生态环境中的自然因素对幼儿进行锻炼,有益于保护和增进幼儿的身心健康,为其一生的健康教育奠定基础。
早在20世纪50年代我园就开始利用日光、空气和水等自然因素开展了幼儿的“三浴”锻炼。近几年来,我们针对幼儿营养过剩和缺乏体育锻炼这一严重影响城市儿童身心健康的问题,在培养幼儿承受运动生理负荷和心理负荷,形成良好意志品质和抗挫能力方面进行了诸多探索,并取得了不少阶段性成果。
我们认为,和所有健康教育一样,户外运动的开展,必须遵循幼儿的运动认知和运动心理发展规律,以促进幼儿生理和心理发展为目的,有计划、有目的地实施和调节。
(一)运动活动的流程
1。活动名称
2。活动目标
3。活动场地、器材准备
4。活动过程
1导入部分:热身运动
一般以欢快的音乐为背景,由身体各部分和四肢动作组成模仿操或律动等。
要求:
a。模仿操和律动操要使身体各部分都得到运动,身体有微热。
b。教师和幼儿一起跳,在情感和动作上形成互动。
指导要点:
a。教师要跟着音乐节奏有重点地讲解和提示动作要领。
b。热身结束,教师、保育员要提醒和帮助有微汗的幼儿脱去外衣,并将衣裤放置在自己的位置上,并为易出汗的幼儿后背垫上干毛巾。
2基本部分:运动游戏
由各种游戏内容组成,体现运动量不断变化的过程。
要求:
a。活动要以游戏为基本形式,通过不同的游戏内容和游戏形式,以不同的运动量和密度开展锻炼。
b。在锻炼环节上,教师应根据儿童运动活动中运动量的变化规律,即小运动量——中运动量——大运动量——中运动量——小运动量来设计和组织活动。其中,小运动量主要是集体热身运动,包括模仿操、律动操等;中运动量主要是自主游戏活动,包括自选游戏、一物多玩、结伴游戏等;大运动量主要是同龄或异龄幼儿的集体游戏,包括竞争游戏、高密度游戏等。
c。要有同龄和异龄幼儿不同和共同的游戏时间和内容,体现混龄幼儿的共同性和差异性发展。
d。每个活动环节之间要帮助和提醒幼儿及时减少衣裤,幼儿衣着的减少要与活动量的变化相适宜。为易出汗的幼儿及时更换干毛巾。
e。内容设计和材料提供上要注重创造性和挑战性。
指导要点:
a。活动组织过程中,可用手势、哨声和特定指令等集中和改变队形,帮助幼儿集中注意,减少整队和等待时间。
b。要注意游戏环节之间的组织安排以及游戏要领、规则的讲解,语言要简洁到位,减少幼儿等待时间。
c。应根据运动量的变化,帮助和提醒幼儿及时减少衣裤,并放置在自己的位置上。
3结束部分:放松运动
以轻松、优美的音乐为背景的放松活动。
要求:
a。随着音乐的节拍让情绪安定下来。
b。充分活动和放松身体四肢,也可结合收理物品作为内容。
指导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