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琅然溜得飞快,修长的背影很快淹没在暗沉的天色中。
高桂花见他这副一挨了训就跑得比谁都快的架势,简直拿他没办法,看着他的背影,无可奈何地低低骂了句“一挨骂就喊着要去读书,还真是让你逮到万能的灵药了。”
不过,虽是骂,但高桂花的声线已经放得很低,生怕打扰到在读书的儿子。
每次她都是这么念叨,实际上只要谢琅然使出这招,每次都能把她治得死死的。
而谢琅然回到屋子里,也是真回去读书去了。
他宝贝地从今日从张秀才那换到的几本书里拿出了一本,借着天际余晖尚存、天光尚且算得上明亮,开始翻看起来。
今日得来的四本书,一本是《孝经》,一本是《公羊传》,其余两本都是杂谈,是时人所著的书籍。
《孝经》和《公羊传》,谢琅然在学堂时早就和夫子学过,内容都还记得,是以只是略微翻一番,以求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巩固了一下。
他主要看的是那两本没看过的杂谈书记。杂谈里,里面阐述了其他人的一些观点,虽然不如传世之作那样文采斐然,惊天动地,但谢琅然求学心切,书籍上可以说来者不拒,什么都看,什么都学,并不忌讳。
本来,身在麦香村,交通闭塞,去城中一趟要走很远的路,很难看到太多的书。若是再挑来拣去,他就没书可以读了。
在不同的书籍中,能和其他人的思想交流,能知道别人对同一件事的不同看法。虽然有些时候不能苟同,但多多见识也总没坏处。
谢琅然最是喜欢在这种字里行间中,窥得人生百态,见识有意思的事情。
这一看,渐渐入了迷。
虽说夏日昼长、天黑得晚,可一旦一个人做起事来的时候沉迷其中,时间流逝便会变快许多。
不觉间,日影西沉,屋里的光线已经十分昏暗了,谢琅然揉了揉眼睛,看向了窗外,起身去打开了身后的柜子。
柜子里面,摆陈的物件并不多,只摆着一盏灯台、半碗灯油。
麦香村离着京城太远,城里的货郎隔几个月才会来一次,这半碗灯油不知能不能撑到货郎下次再来的时候,况且,买灯油也贵,好不容易用水渠赚到的那点钱,怕是要全搭在书和灯油上,想给娘做身新衣裳都做不成。
心里这么一盘算,谢琅然便将柜子门给合上了。
他又读了一会儿书,等天色完全暗下来,什么都看不清了才停,摸了摸肚子,忽然感到饥肠辘辘的。
谢琅然走出屋去,伸了个懒腰,到屋后的田地那挖了几颗土豆出来,回来就钻进了厨房。
高桂花正低着头给儿子缝着鞋垫,也是等到天完全黑了,才将手里的活计放下,隐约听见厨房那有动静,还以为家里是遭了老鼠,心里登时一惊,赶紧跑过去。
结果将厨房的矮门一推,便见她儿子在灶台旁的柴火堆上坐着,嘴巴里还念念有词,像是正在背着书。
“你这读书的,怎么读进厨房里来了?”高桂花简直纳闷了。
谢琅然抬起头,不好意思地笑了笑“娘,我饿了。”
他拿起地上的一根树枝翻了翻灶台底下的灰,里面露出来两颗土豆,“我刚才过来摸了摸,灶台底下的灰还烫手,正好地里洋芋熟了,给自己烤两个洋芋吃。”
高桂花“……”
如果不是她儿子长得眉清目秀的,她真要以为自己养的是一头猪。
不,家里的猪都没这么能吃。谢琅然也比不上猪,家里的猪吃多了,能长肉,谢琅然吃多了,肉都长狗身上去了。
别的妇人都觉得她说她儿子能吃是在吹嘘,说就她家谢琅然这个小身板,一看就不是个能吃的主儿。谁能想到这家伙一天好几顿饭,花样还不带重的呢。
也就这些年风调雨顺、收成好,不然她还真担心养不大这个孩子。
“那行,你吃吧。”
见不是老鼠,高桂花便没什么担心的,关门要走,谢琅然留她,“娘,我烤了好多个,您也吃个呗。”
“我又不像你,饿死鬼投胎,你自己吃吧。”
高氏心情复杂地走了,留谢琅然一个人在厨房里烤他的土豆。
等她走了,谢琅然优哉游哉的,又念念叨叨地背起了书,隔一会儿就翻翻灶台底下的灰,用树枝枝头戳一戳他的宝贝小土豆,就等着软得差不多,就可以拿起来,趁热扒皮吃了。
他虽然能吃,但并不挑嘴,不过该尽的工夫,依然乐意尽到。哪怕只是最简单的食材,在他这儿,都能得到尊重。
用灶台底下的灰烤东西,余温有限,想烤熟土豆,快不了。谢琅然知道急不得,耐心等着,视线却忽然被灶台上摆着的抹布吸引了过去。
月光照进来,能叫他看见灶台上那块破抹布鼓鼓的,底下像是有什么东西。清冷的月光一照,有点点银芒闪过。
谢琅然没多想,伸出手去将抹布拿了起来,只见底下压着的是几块碎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