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马可波罗之后,世界就逐渐进入了大探险的时代,那时候的人们怀着敬畏利用简陋的交通工具在全世界范围内进行了孤独的探险之旅。
而这其中将探险职业化的非欧洲莫属了,从十六世纪初开始,欧洲各国就陆续进行了各种各样的探险活动,这些探险活动又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是十六世纪到十七世纪的葡萄牙跟西班牙,第二个时期是十六世纪到十七世纪中叶的荷兰,第三个时期是十八世纪的大不列颠。
这些早期探险又与大航海时代是基本重合的,许多人坚信在茫茫大海的另一边有着神秘莫测的大陆与取之不尽的财富。
探险家们也抱着对未知财富的憧憬,驾着小破船冲进了无边无际的大海深处。
同时期,相比于寻宝为目的的航海探险,陆地探险就显得寥落多了。
但进入了十九世纪后,地理学科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以地理历史探索为目的的地理探险逐渐在各国展开。
这些探险家往往具备深厚的地理学与历史学知识,怀着各种各样的目的开始涉足陆地上各个神秘而未知的区域。
十九世纪八十年代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进入了中国西部的茫茫戈壁沙漠之中,他在孔雀河下游区域发现了楼兰古国的踪迹,此事一惊报道之后无数“探险家”涌入了中国西部沙漠之中。
可这其中有许多人往往顶着“探险家”的名头对地下文物进行破坏性的发掘,并且将那些千年之前的宝藏通通运回他们自己的博物馆,一时带起了一股盗墓之风。
英格兰大盗斯坦因更是将焉耆府的古焉耆国遗址中的雕塑劫掠一空,与此同时其他各地的盗发事件是层出不穷。
对此,清廷并非完全袖手旁观,其实早在光绪三十二年左右就在民政部设立了古迹科,同时学部也设立了相应的博物馆、金石保存所等场所来专门保存古文物。
但由于当时时局混乱,清廷根本无力全方位地去保护这些国宝,导致短短几年时间无数国宝流往他国,谁都知道,这些东西被盗出去容易,想要回来可就茫茫无期了。
有鉴于此当时各地或官方或自发成立了不少古文物保护组织,专门从事古文物的保护工作,但从事实上看来其保护力度是极其有限的,尤其是西部沙漠中的珍贵文物。
因为在当时要保护这些散落在各地的文物,需要面对许多方面的困难,比如技术方面,当时专业的金石学者并不多,对于石窟佛雕这些根本不了解,更无从谈起去保护。
另外就是经费问题,尤其是民间自发组织的文物保护团队,根本无力承担巨大的财力消耗,往往有始无终。
而沙漠文物的保护更为特殊,因为首先要面对的就是一群胆大包天的盗墓贼。
而要驱赶这些盗墓贼可不是一件说干就能干的事情,首先这些盗墓贼往往穷凶极恶,而且他们装备精良,战斗力不容小觑。
甚至于有些还带着雇佣兵,一般队伍根本没办法与他们较量。
其次,这些盗墓贼出没之地往往荒无人烟,都是在一些文明古迹的周边,而要找到这些地方就必须要具备一定的地理知识。
此外,还需有一定的野外生存能力,具备医疗知识等。
王营长之所以将这个任务分配给我们也是因为苏晚是“发现”探险团队的成员,她在世界范围内有许多探险界的朋友,到时候可以相互咨询,而且我们这次老龙山的任务完成得很好,加之我懂一些医术与地理学,让我们去戈壁里跟那些盗墓贼周旋再适合不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