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帝死后,阎氏专权,废太子刘保,立北乡侯刘懿,却不料刘懿不到一年就死了,外戚们又想立更年幼的宗室为帝,以便控制,此时宦官出现了,到了汉安帝时代,宦官们由于屡次弄权,早已对宫廷生存法则十分熟稔,而外戚不停更换太子,也使朝中大臣及刘氏宗亲们非常紧张,生怕王莽闹剧重演,最后在大臣和宗室的支持下,宦官们再次发难,重新立刘保为帝,杀阎显等外戚,刘保史称顺帝,由于此次政变宦官功劳巨大,有十九人被封列侯,他们终于修成正果,从此以后,宦官在东汉政坛上可谓举足轻重,成了能与任何政治势力抗衡的一股力量。
事情发展到这个地步,皇帝也有点害怕了,东汉皇帝并不傻,眼看着宦官势力越来越大,已成尾大不掉之势,无奈之下,只好再用外戚来平衡,从这以后,宦官和外戚成为皇帝手中的砝码,他们不再是简单的对立关系,而是平衡权力天平的必然力量,是帝王家的棋子。
帝国就像一盘棋,宦官是黑方,外戚是红方,要使这盘棋永久对峙下去,只能让双方势均力敌,依照这个思路,刚登基的汉顺帝再用外戚,历史上最恐怖的外戚出现了,那就是梁皇后的兄弟梁冀。
梁冀当了大将军后仅三年,顺帝便死了,死后梁冀是大权独握,谁也不服,由于此人是中朝之首,上头还有梁太后罩着,因此谁也拿他没办法,就连宦官也不敢轻易惹他,此时的朝廷和汉安帝死时的朝廷还不一样,那时阎氏外戚独断专行,屡次废立天子,搞得天怒人怨,所以宦官才将其一举铲除,可梁冀这家伙并不混蛋,他在独揽大权的同时,朋党遍布中朝、外朝,哥们兄弟满天下,土壤极其深厚,就连宦官们都拿他没辙,一句话:关系网太强。
就这样,梁冀先立两岁的汉冲帝,五个月后死了,又立八岁的汉质帝,汉质帝人小不懂事,看不惯梁冀专横,就骂他:你个跋扈将军!骂完后不久就被梁冀用一块饼毒死了。当时梁冀极其嚣张,上到皇帝,下到百官,谁不服就杀谁,由于没有皇帝做领头人,宦官们并不敢举事,因为他们说到底就是群家奴,没有皇帝撑腰则名不正言不顺,谁敢轻易冒头?
质帝死后,梁冀再立他妹夫蠡吾侯刘志为帝,史称桓帝,这下子朝野大哗,反对声铺天盖地,明摆着,这已经不是刘家王朝了,而是梁家王朝,先立幼帝,再立亲戚,什么意思?中朝自西汉武帝时代建立,到东汉顺帝后竟舍天子而自成一派?这还了得?反客为主,胆大妄为!中朝不堪用,外朝做援手,很快,外朝文武百官纷纷抵制梁冀的做法,士大夫和文人阶层尤其激烈,口诛笔伐,甚是热闹,最终,被梁冀杀的杀、抓的抓,闹了个没脾气,桓帝该立还是立。
自始至终,只有一个阶层在保持沉默,那就是宦官,有道是咬人的狗不露齿,果不其然。
长期的斗争经验使宦官们非常清醒。
宦官要想闹事,一定得有人支持,宦官和外戚不一样,外戚是正常人,担当的职务也是权力巨大,如大将军,没有皇帝的时候,大将军作为中朝最高官员,有权决策一切,而宦官不是,宦官的地位决定了他们不可能担任大权独揽的职务,虽然中书令很厉害,虽然中常侍很生猛,但和外戚担任的大将军比,那是小巫见大巫,因此宦官想横行朝野,必须得有皇帝的支持,可如今皇帝要么死了,要么是外戚所立,宦官们只能保持沉默。
不该出手时就不出手,在宦官眼里,什么道义、良心、责任都是假的,只有一点是真的,那就是&ldo;时机&rdo;,这玩艺儿没来之前,亲爹老娘死了也只当没看见。
这就是宦官的厉害!不可否认的是,虽然他们在关键时刻的表现很令人不齿,但他们的方法却屡试不爽,这是否能带给我们一些思考?
终于,宦官们期盼的时机来了,那就是梁冀的靠山、顺帝的爱人梁太后死了,虽然宦官们并不知良心为何物,但却知何谓&ldo;千载难逢&rdo;,他们立刻找到刘志,对这个平日敢怒不敢言的傀儡皇帝说:&ldo;朝中都忌梁冀专横,我们智力低弱,不知主上意思如何?&rdo;被梁冀架空的桓帝早有此意,当即拍板:没什么犹豫的!
于是宦官们立刻使出拿手绝活:捏造罪状。
想当初梁冀何等威风,没想到恶人自有恶人磨,他也有中招时刻,宦官单超、具瑗、唐衡、左倌、徐璜,以大将军谋杀嫔妃之母为名,突然率军攻入大将军府,将梁氏外戚一网打尽,梁冀服毒自杀,其余人等全部弃市。
其实梁冀的闹剧如果再演下去,很可能就是王莽第二,但东汉王朝建立之初以宦官抵制外戚的&ldo;基本国策&rdo;很有效的避免了这场灾难。
但从此以后,宦官终于由权利天平的砝码,再次演变成制约外戚的双刃剑,丰富的斗争经验使他们懂得,只有把握住皇帝,才能制约住外戚,也只有把握住皇帝,才能永保富贵,大权不丢。
就这样,本来用作压制外戚的宦官,终于拔地而起,成了帝国的真正主人,直到东汉灭亡。
西汉以外戚为贵,使宦官无法对政权产生决策效应,最终导致外戚篡权,东汉为防止外戚篡权而扶植宦官,最终又导致了宦官专权,宦官和外戚这两个砝码少了一个,权力的天平倾斜了,东汉王朝就此沦入混乱,揭开了三国的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