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自己写的是不是文学作品,或者只能说是对一段生活经历的叙述。()
就像喜欢文学一样,在我的世界里,总认为文学太过神圣,所以只能描述自己喜欢文字,很多时间感到自己就像一个在海边玩耍的孩子,偶尔看到耀眼的贝壳,于是就产生寻找贝壳的冲动与神往,只是一个幼稚的想法就没有过多的执着,也是为自己的懒惰找借口吧。
记得自己之所以会喜欢文字,的确是个奇迹,小时候自己只是一个懵懂的顽童,只想着长大当一名教师。
那时候家里很穷,唯一的想法就是以后长大了,当个教师可以吃饱饭,有一个稳定的工作,可以不再像父辈那样一辈子在泥土里摸爬滚打的人就行,就连爷爷当时也念叨,咱家如果能出个先生那都是祖坟上冒了青烟的。
当时村上有个神婆,据说是“二龙山大老爷”,她给我算命说我以后会有出息,当母亲听神婆说:“你这娃如果好好学习,以后一定能考上大学”的话时,她便奉为神明的名言警句,一直念叨好多年。
说来也奇怪,我小的时候是不喜欢上学的,三个姐姐每天要押送我上学,大姐二姐背着我去学校,三姐帮我背书包,在神婆的感召下,我竟然在一瞬间变成乖孩子,每天认真的上学,以至于在期末考试中成绩好得连老师都感到诧异。
我们上的小学那时是三个年级坐一个教室,从门口向里依次是一、二、三年级,我上一年级时,三姐上三年级,老师每次给一个年级上课时其它两个年级自习。
考试也一样,老师把考题写在黑板上,说是黑板,其实就是一块木板,下面用两根斜着的木头支撑着靠在墙上,然后说:“一年级考试,二、三年级自习,高年级同学可以给低年级讲解,帮他找答案,但不可以帮他做”然后就带着烟袋出去抽烟了。
等时间差不多的时候才来收试卷,所以老师怀疑我的成绩是三姐帮我做出的成绩,后来到二年级的时候我们去中心小学读书了,但我的学习成绩却一直很好,这使得我不得不感谢当初那个神婆。
后来想想神婆说的话,好好学习就能考上大学,貌似无论谁好好学习都能考上大学,这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可在当时不管别人信不信,反正我们都信了,深信不疑。
四年级的时候,农村开始扫盲工作,班里多了很多年龄相对大一点的哥哥姐姐,记得有一个特别漂亮的女孩子,她来学校之后,学习成绩上占去第一的位置,我只能排第二,但我却不嫉妒,因为她漂亮,尤其是她写的作文,每次都被老师拿来当范文读,记忆最深刻是“记一件难忘的事”,她写的是父母不在家,自己在家烧糊饭的事,一直到现在都记忆深刻。
当时奉她为心中的女神,那时想长大就找她那样的媳妇,后来她仅仅上了一个学期,第二学期学校涨学费,她就不上学,还早早嫁了人,以至多少年后见到她老公,直想踹他两脚,当然现在不会这么想了。
不过那时候第一次对文字有了一点兴趣,后来自己写作文也用心一点,当然也有被老师偶尔拿来读读,每遇到这种事,就会高兴好几天,整个人像飘起来一样自信,也带给我很多震撼,促使我以后对这些事记忆特深刻。
后来因为家里经济条件不好,姐姐们相继辍学回家,将上学的机会都留给了我,我突然感到有点压力大,不知道所以,那时相当喜欢教师这个职业,就想长大了做教师,可是后来上初中了,觉得完全不是那回事,因为家离的远,常常在学校饿肚子,于是就不想上学了,上了半学期就回家了。
再后来舅舅带我去他家的镇上上学,初中二年级的时候,我的一位语文老师,他是正宗中文系毕业的高材生,在文学方面很有造诣,他第一次在阅读课上,给我们读了当时在中国文坛有很大争议的作家叶文福的《泉》,当然这都是以后知道,还有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法国著名的短篇小说巨匠莫泊桑《我的叔叔于勒》等一批经典文学作品,那时感到文学带给我的震撼是如此巨大,以至于让我痴迷了。()
后来也曾向我的老师借过几本文学书籍来看,无奈当时的学习的确太紧张了,并没有坚持阅读,但对文字有了自己深刻的看法。
然而事与愿违,后来中学毕业后,我打算不再读高中了,家里虽然不同意,但我还是坚持,于是就去xa打工了,就那时接触到了贾pw的第一本小说《废都》,说实话当时没有看懂,不过后来相继读了他的《商州》,那是写我们家乡的小说,就那时开始对文学有一点喜欢了。
一个机缘巧合的机会,我了解到我们村上的一个女孩子,她上到小学四年级就辍学回家了,但她喜欢写作,还让我看了她写的很多文稿,我就很震撼,那样一个女孩子,她那么有勇气有毅力,可以义无反顾的为自己的梦想而努力,最令我吃惊的是她还给好多杂志社投了稿件,并且去《延河》杂志社见了贾pw老师。
就在那时我开始对文学有点向往,后来相继读了贾pw的《白夜》,陈zs的《白鹿原》,梁xs的《到大杨树背后去》,郁df的《散文集》等一些书籍。
以后我也试着写一些日记体的文字,刚开始每天写几十字,后来发展到几百字,再后来就成千字的写。
也是那时,我在xa的一家单位打工遇到一位大学生,他借给我很多哲学方面的说,他告诉我哲学能带给我一个全新世界观和价值观,那时候不懂得这些,但那的确给我很大的启迪,成为我最后改变的开始。
在外面流浪了好几年,我毅然决定上高中了,这个在当时被大家认为是异行,或者是头脑发热的表现,但我坚持要求和不顾一切,于是我上高中了。
有了上高中的想法是相当突然的,那时候的想法很简单,上高中的打算就是写小说,现在想起来有点幼稚,但在那时的确很狂热,家里的亲戚和朋友都有点莫名其妙,感到我好像烧坏脑子,怎么会有那么样离奇的想法。
真正上了高中,后来才知道一切不像想的那样简单,繁重的学习任务压的人有点喘不过气来,但我还是坚持每天写日记,高中三年时间,没有一天拉下,每天都坚持写日记,幸运的是高中毕业后考上了一家不怎么好的大专院校,但总归是个机会,于是就去上了。
其实在高三的时候曾为上文科或理科曾纠结很久,因为那时文科录取率比较低,就上了理工科,但是在大学并没有好好学习,在学校办了一本校刊和一份学生报纸,几年的精力都用在了这两份刊物上了。
那期间我读了路y的《人生》、《平凡世界》等,对我影响很大,但也明白了自己的文学梦却越来越远,大学毕业参加工作了,一半是为了生计,一半是自己的懒惰,不再坚持写作,后来在两家企业里协助出版两份企业报,但多半时间没有静静地写过东西。
不过计算起来,从我坚持写日记到后来停止前后有八年时间,写了接近一百万字,直到今天还整整齐齐的放在老家阁楼的箱子里,偶尔还会去翻开看看,但关于写作,最后还是放弃了,大概只是因为自己的懒惰吧,别的不可能解释得通。
还有一点值得去探讨,当初在农村有夜场电影,例如那个村有什么重要事情了,或是谁家嫁娶了,过红白喜事了,为了祝贺就花钱请电影放映队的人来放电影,一场一般放两部电影,三个小时,在宽阔一点的场院上挂起荧幕,支起放映机就开始放映了,几个村子里的老少都带着凳子来看。
那时看的老电影很多,如《白毛女》《红梅赞》《地道战》等,也有外国译制片像《桥》《这里的黎明静悄悄》等,从对哪些电影的理解,让我更加喜欢文学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