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王小说网

帝王小说网>激荡三十年10集记录片 > 第16章(第1页)

第16章(第1页)

◆温州制造

经过十来年的发展,到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期,奥康已经具有了相当的规模和实力,在奥康被评为&ldo;中国真皮鞋王&rdo;之后,一个树立奥康品牌和重振温州鞋的绝佳机会开始出现了。当时,各地涌现出了很多假冒的奥康鞋。面对打假收缴来的数千双假冒奥康鞋,我们有了一个大胆的想法。十多年前,一把火烧臭了温州鞋的名声,十年之后,我们为什么不能再烧一把火,重新树立温州鞋的形象呢?1999年12月15日,同样是在杭州,在众目睽睽之下,我和温州市以及主管部门的领导一起,将两千多双假冒的奥康鞋付之一炬。非常有意思的是,有位政府主管部门的领导,也点燃过十二年前杭州武林门的那把火。当时,看着熊熊燃烧的大火,这位领导说了一句很值得玩味的话:&ldo;十二年前,我烧的是温州假冒鞋,十二年后,我烧的却是假冒温州鞋。&rdo;一把火,又烧出了一个中国名牌。

直到上个世纪的九十年代,还有些温州企业不敢在自己的产品上标注温州字样。为了重塑温州人的形象,2001年3月,我们奥康做出了一个令同行们震惊的举措:当年的3月15日,奥康毅然高举起&ldo;温州制造&rdo;的大旗,把专卖店直接开到号称&ldo;中华第一街&rdo;的上海南京路上。

一个不足七十平方米的店面,年租金高达一百六十多万元。其中的风险有多大,可想而知。因为仅仅就在十年前,也就是在同样这条街上,许多商家竞相打出&ldo;此店无温州货&rdo;的牌子,以免惹祸上身。其实,我们敢迈出这一步,靠的是实力和坚定的信念。我们进驻上海市场不久,就以精美的制作和新颖的款式受到了消费者的青睐。就在当年5月初,在上海市政府采购中心的招标采购中,上海市公安局面向社会公开定购五万双警鞋的项目,我们奥康皮鞋就一举中标。

现在,品牌延伸似乎已成为一种时尚。不少大企业在一个行业做得差不多了,就开始借助原有品牌的优势,向一个新行业延伸。在温州也出现了这样的苗头,有的原本做皮鞋的企业,却又做起了服装。在这股品牌延伸的热风一度蔓延的时候,我们没有盲目跟风,奥康走的是多品牌经营的道路,因为我们希望专心致志做好自己的皮鞋。2001年,我们成功推出了康龙休闲鞋,接下来,美丽佳人时尚女鞋、ox呼吸鞋、红火鸟等品牌相继被推出,奥康开始以立体式的品牌战略抢占各个细分市场的市场份额。

◆破坏性管理变革

企业规模扩大之后,很多内部管理问题也随之而来。在奥康发展的历程中,经历了三次大的转折,也就是&ldo;三次变革&rdo;。

第一次变革是1995年打破家族式管理。当时有很长一段时间,我整天都陷于处理家族管理者引发的繁琐纠纷之中,成了不折不扣的&ldo;消防员&rdo;,根本无暇顾及企业发展。就在我犹豫不决的时候,发生了两件事,促使我下定决心,要破除家族企业的管理弊端。

一件事情发生在公司内部,当时一位负责销售的长辈看到市场上老太太的鞋好卖,不容我分辩,执意生产了一大批老太太穿的棉鞋,价钱也很便宜。虽然这批鞋卖得很火,但是从那以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很多人一提起奥康就会说:&ldo;奥康啊,我知道,不就是专卖老太太鞋的那个牌子吗?&rdo;对于一个希望塑造一流品牌形象的企业来说,这简直是致命的打击,我们花了好几年的时间,才慢慢扭转了不利的局面。

之后不久,另外一件令温州业界震惊的事情又发生了。温州一家知名的制鞋企业突然倒闭了,而它曾经是温州最大的制鞋企业。我记得这家企业倒闭两年前,我还和那位老总讨论过家族企业的问题。因为他是董事长,儿子是总经理,女婿是副总经理,夫人是财务经理,一旦出现问题,我觉得也很难处理。那位老总当时哈哈一笑,&ldo;大家都是一家人,难道还真打起来不成?&rdo;结果,儿子和女婿谁也不服谁,还真打了起来,管理混乱得一塌糊涂,企业就迅速走向了衰败。

一番震动之后,我下了狠心,企业用人,要用最能的,不用最亲的。

而且如果家族里的人全部都是a型血,那不管怎么样繁殖都是a型血;只有从外面再找一个b型血,才能够产生ab型血。做企业就是这个道理,新的员工会带来新的思路。如果永远局限在自己的小家族里,就看不到外面广阔的天地,企业只会越做越小。

家族管理变革后,公司的管理更加开放了,培养和发展了一大批人才,为公司进一步扩大发展奠定了基础。随后在2002年,公司又进行了第二次变革,通过建立完整的规章制度体系,使公司的管理更加规范,运营也更加稳定和安全。到了2006年,公司进入第三次变革期,对集团的组织架构进行了改革,集团的管控模式实现了由操作管理向战略管理的转变,强化了集团公司规划、监控和服务的职能,对公司实现战略目标奠定了基础。

第07章张贤亮:我用文化经营荒凉

【张贤亮小传】

作为作家的张贤亮颇具历史符号意义。在文艺复兴一般火热的上世纪八十年代,他在知识分子和大学生圈子里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他的作品常常引起广泛争论,并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人们思想的解放。

而九十年代以后,他下海经商,做得风生水起,担任政协委员参政议政,也驾轻就熟、颇有建树。他是一个具有作家的灵魂,却兼有思想者的理性和行动者的意志力,全面参与和见证时代变迁的少数人。

张贤亮祖籍江苏盱眙,1936年12月生于南京一个资本家的家庭里,父亲曾在哈佛商学院读书。张贤亮曾在重庆、上海、南京、北京读小学及中学。高中毕业后,自愿前往甘肃贺兰的农村担任基层工作,次年调到甘肃省干部文化学校当教员。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张贤亮开始文学创作,1957年因在《延河》文学杂志上发表长诗《大风歌》被划为&ldo;右派分子&rdo;,在宁夏劳改农场劳动改造,这一改造就改造了二十年,1977年才获得彻底平反。那年,他调任《朔方》杂志编辑,开始重新写作,相继发表了《邢老汉和狗的故事》、《灵与肉》、《绿化树》、《男人的一半是女人》等,这些小说相当一部分获得全国优秀小说奖。他的作品感情深沉、富于哲理、文笔俊逸,因为描写了特殊环境里人性的扭曲与挣扎,引起过广泛的争论。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张贤亮担任宁夏文联主席。当时,张军钊在宁夏拍摄电影《一个和八个》,但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地点。张贤亮让文联干部领着张军钊到了具备荒凉感的镇北堡,张军钊一眼相中。巧合的是,张艺谋是该片的摄影师,也觉得这个地方很好,这为后来在镇北堡拍摄《红高粱》埋下了伏笔。由于《一个和八个》被禁映了一段时间,所以第一部正式放映的&ldo;镇北堡电影&rdo;是根据张贤亮的小说《灵与肉》改编的《牧马人》。到了九十年代,共有五部电影在镇北堡拍摄。这引起了银川市政府的注意,于是镇北堡多了一块牌子,叫做&ldo;文物保护单位&rdo;,来这里拍电影是要收费的。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