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王小说网

帝王小说网>公民参与公共政策的几个阶段 > 第三节 博客微博 官民交心的新媒介(第1页)

第三节 博客微博 官民交心的新媒介(第1页)

一、博客(微博):自媒体的宠儿

(一)博客

博客最初的英文名称是weblog,由web和log两个单词组成,按字面意思就是网络日记,后来喜欢新名词的人把这个词的发音故意改了一下,读成weblog,由此,blog这个词被创造出来,中文意思即网志或网络日志。撰写这些blog的人就叫做blogger或bloggerwriter,中文译名博主。博客是一个网页,通常由简短且经常更新的帖子构成,这些帖子一般是按照年份和日期倒序排列的,内容涉及非常广泛。比较完整的博客概念一般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其内容主要为个人化表达;二是采取日记体方式而且频繁更新;三是充分利用链接,拓展文章内容、知识范围以及与其他博客的联系。一般都把博客看作继Email、BBS、ICQ之后出现的第四种网络交流方式。它是一种个人网页,以在网上发布个人日志的形式形成新的交流平台。“自由、开放、共享”是博客的精神所在。

博客作为网络世界的新宠在中国的发展不过十年时间。2002年方兴东创办“博客中国”网站,开启了中国博客发展之路。2003年中国博客网上名为木子美的博客发表网络日志《遗情书》引发热议,由此博客走入公众视野,这一事件也掀起了博客在中国发展的第一波热潮。2005年开始一大批名人在各大门户网站相继开博,掀起了博客在中国发展的第二波热潮,博客也开始从精英向草根网民普及。2006年开始,每年“两会”的委员、记者、主持人相继开通新闻博客,这一事件使得博客开始了在中国的另一种应用形态,逐渐从娱乐化的传播方式,进入与大众传播相结合并共同发展的时期。从数量上看,2002年中国博客数量不足一万,2003年约20万,2004年达到了200万,2005年突破了1600万,2006年突破到6000万,2008年突破了1亿。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1年7月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1年6月底,我国博客和个人空间的用户规模为3。18亿人,博客已经成为继搜索引擎、即时通信、网络音乐、网络新闻之后的第五大网络应用。

作为一种新的传播形态,博客既具有网络传播的一般特点,更具有异于其他交流方式的传播特性:第一,自主化。博客不同于广播、电视、报纸、媒体网站、商业网站等,或是政府所有,或者是社会组织、企业所有,总要代表政府或团体的利益,博客是私人或半私人的网页,供人们在上面自由言论,是真正意义上的自媒体。个人的行为、个人的角度、个人的思想,是博客文体能够吸引博主本人和读者的力量源泉。写博客是一个自由状态人的自发行为,博主是信息的源头和发布者。在这个领域,博主是主编、编辑、记者,写作就是自我存在的表现方式,是个人展示给所有网上读者的自我家园。第二,平民化。在互联网越来越出现技术垄断的今天,博客是一种超级简单的个人网页工具。无论在技术、形式还是在商业模式上,它都平淡无奇,然而这也正是它的“平民”气质所在。在技术层面,博客满足了“四零”(零技术、零成本、零编辑、零形式)条件,从而实现了“零进入门槛”。写作博客,没有任何技术含量,没有任何新技术,不需要注册域名,不需要租用服务器空间,不需要许多软件工具,不需要许多网页制作知识。博客是一种傻瓜式的工具,就如同人们拿到纸和笔就可以写、可以画一样。在博客面前,任何年龄、职业、教育程度的人都可以自由发挥。第三,感性化。在当今的互联网上,人类认识世界的方式越来越感性化,而博客现象正是这种感性化的集中体现。博客写作源于内心冲动,是“一种体验式写作”,在一片属于自己的天空里随性翱翔,任思维自由驰骋。文章没有内容限制,没有字数要求,甚至也没有质量苛求,只需手指与键盘的有机配合便可用文字表达所思、所想、所感。这种强调感性的社会特质,特别适合现代人的需要。在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的社会里,现代人的困境和厄运是缺乏归属感,博客借助电脑和网络技术为现代人提供了一个精神交流的归宿,这是博客人心灵寄托的“居所”。第四,非商业目的。博客的诞生纯粹是出于兴趣与爱好,是出于人们渴望共享的精神,而不是为了商业利益和功利目的而推动的。不可否认,博客发展到一定阶段,也会有商业价值,但是如果现在追求商业目的,那肯定是走错门,因为博客发展的第一推动力不是商业利益,而是源于个人的自主需求。虽然与现实世界一样,博客也会有一套自己的竞争机制。优秀的博客会拥有很多读者,具有很高知名度。这是博客发展的动力机制。尽管博客的竞争与现实世界的竞争有必然的联系,但两者也有本质的区别。博客开辟了一个全新的战场,给许多优秀人士以造福他人的同时,也给自己脱颖而出的机会。一分付出一分回报,当一名博主能否名利双收,核心还是看你能否利用博客这种全新的形式,给世界创造多大的价值。

(二)微博

微博,即微型博客(microblog)的简称,是基于用户关系的信息分享、传播、以及获取互联网社交服务的平台,用户可以发布140字左右的文字信息,实现即时更新,信息分享。最早也是最著名的微博是美国的twitter,截至2010年1月份,该产品在全球已经拥有7500万注册用户。2009年8月份中国最大的门户网站新浪网推出“新浪微博”内测版,成为门户网站中第一家提供微博服务的网站,微博正式进入中文上网主流人群视野,并立刻迅速发展。

相较于传统博客而言,微博的一个重要魅力在于:用户更为畅通的交流需要可以更为方便地实现,用户可以针对一句话、一个人、一个话题随时随地进行评论、转载。更为有趣的是,参与的用户可以就任何一个话题组成社区进行交流。虽然都是博客,但微博与博客在很多方面有所区别,主要体现在:第一,文字数量不同。与传统博客不同,微博对于用户的发言是有字数限制的,通常为140个字以内,博客则没有这方面的限制。微博限制字数的目的在于方便信息的即时分享,这样做也大大降低了用户的使用门槛。用户不用详尽构思反复思考,就可以随时发表自己的想法和共享信息。第二,传播方式不同。传统博客的功能主要是用于发表文章,需要以电脑为最终传播终端,也就是说用户要通过Web页面来访问或者使用移动通信设备即通过Wap浏览手机页面的方式浏览博客,而由于微博具有字数短小精悍、发布快捷的优势,使得它在博客的基础上放大了手机用户的使用潜力,手机成为微博传播的重要途径。据统计,手机微博成为2011年上半年增长最快的手机应用,增长速度惊人,2011年上半年手机微博在手机网民中的使用率达到34。0%,较2010年下半年的15。5%增加18。5个百分点。第三,社交关系不同。相比于传播的博客,微博具有信息量大、传播迅速的特性,这导致了它的信息传播规模大,流动性强。一方面,这可以扩充并及时更新信息量,但是这也使得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更加松散,建立不起稳定而巩固的关系,对于信息的认知和把握不够深入。一个用户可以在微博上关注很多人,并能在同一个页面看到每个关注对象发布的信息,随着快速更新,很难全面了解一个用户的所有信息,人与人之间的稳定社交联系较难建立。而传统博客不同,每个博客往往具备一定的固定风格,可以长期关注,彼此交流,容易建立稳定的社交关系。

微博在中国虽然诞生不久,但发展极快,成为异军突起的网络社交新贵。仅2011年上半年,我国微博用户数量从6311万迅速增长到1。95亿,半年新增微博用户1。32亿人,增长率高达208。9%,在网民中使用率从13。8%提升到40。2%。微博许多方面的特性让其能在短时间内聚集起大量用户:第一,微博形式精简,功能强大,支持文字、图片、视频等多媒体信息,用户体验良好;第二,由于微博用户间关系的双向性,使用者可以构建起一个强关系和弱关系并存的网络,从而同时满足了其多层次的社交需求;第三,鉴于微博有可能成为未来主要的信息传播平台和互联网新入口,门户网站均投入大量精力发展微博业务,通过广告投放、名人效应等策略成功地吸引了用户;第四,用户通过关注与被关注,在微博上结成一个庞大的传播网络,信息能够在短时间内病毒式地大规模扩散,从而使微博迅速成为当前极具时效性和影响力的媒体,这也为微博自身带来了高知名度,推动了用户增长。

(三)政治博客与政务微博

1。政治博客

在众多博客类型中,有一种以国家政治生活为主题的政治博客,成为人们表达政治见解、反映公众民意、协助选举、监督政治、影响公共决策的民主开放性平台。学者张雷、娄成武认为政治博客是指“为表达个人政治见解、影响国家政治生活或者实现政治诉求,政治人物或关心政治的公民在网络上发表的政治性网络日志,是对国家政治生活的个人化网络表达方式”。政治博客的主要特征包括:第一,具有强烈的政治色彩。政治博客与普通博客的最大区别在于其鲜明的政治色彩。政治博客用来表达政治见解、参与政治生活,博客所具备的自由表达思想和广泛政治传播是对于自由民主政治价值平等正义社会价值的追求。第二,具有更广泛的自由性。博客与其他形式的网络应用相比受到的限制更少,如在公共论坛上发帖要受论坛主题和版主的管理限制,而博客可以满足用户随时表达自己政治见解的愿望,且没有技术门槛,任凭用户自由发挥。第三,表现方式更为正规。政治博客的表达方式更为严谨正规,如果说BBS是公共政治广场,那么博客则是开放的政治私人房间。政治博客通常就某一政治主题发表原创性文章或是转载他人文章,将链接、图片、视频整理汇集后放在网上。并且大多数博客采取实名的方式发表言论,表现了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博客空间的表达较为稳定地体现了政治倾向和态度,比其他的网络应用形式更加正规、可信。

在我国,常见的政治博客类型主要有三种:第一,普通网民政治博客。这类博客较为频繁地发表原创性文章,表达个人政治意见和观点,与网友或是公务员进行交流,也有人将其成为“草根博客”。第二,政治精英博客。这类博客的主人是政府官员或是与政府接触密切的精英人士(如每年两会期间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开设的“两会博客”)。中国的官员博客正式兴起于2006年,这一年号称“中国官员博客元年”,涌现出第一位开博客的厅级干部——广东省卫生厅副厅长廖新波、第一位开博客的市长——苏州市副市长朱永新等。从内容上来看,官员博客大多数以探讨政治话题、促进本职工作为目的,具有明确的政治诉求,有的明确提出个人博客作为一种办公渠道。如郑州市物价局局长陈军安的博客就明确提出“希望通过博客建立价格工作交流平台”,沈阳市环保局局长李超则干脆将其博客命名为“局长办公博客”。有的以学术探讨为主,如原教育部副部长韦钰的博客就鲜明地提出了“科学、教育、思想”的理念。有的官员博客内容介于两者之间,有政治目的但不是纯“工作博客”,其学术探讨也以促进官民沟通为宗旨,如广东省卫生厅副厅长廖新波的博客。第三,机关集体博客。这类博客以某个群体的名义发表文章,写作主体是组织而非个人,写作内容经过精心安排,其目的是借博客传递政府的声音,是政府公关的一个重要窗口。相对而言这类博客较少,典型的有宿迁市官员博客“政务之声”、“中国公安第一博客”等。

2。政务微博

当前作为新型网络传播工具的微博已经成为主流网络媒体,越来越多的政府机关和官员个人开通微博,将其作为信息发布的渠道、为民服务的平台、了解民意的方式和官民沟通互动的空间,“微博问政”渐成社会热点。由于开设微博的机关有政府、人大、政协等多个部门,开设微博的官员也有普通公务员和各级领导干部,本书将各类政府机关和公务员开设的与政府与公共事务相关的微博统称为政务微博,学者、新闻从业人员等其他非政府系统内部人士开设的讨论政治与公共事务的微博不在此列。

从数量上看,据统计,截至2011年3月20日,全国范围共有实名认证的政务机构微博1708个,政府官员微博720个。从开设微博的行政区划的分布来看,中国大陆已开通政务微博的地区涉及包括北京、上海、天津、重庆4个直辖市在内的32个省级行政单位。从机关职能部门分布情况来看,全国党政机关微博以政府系统为主,有1671个,占总比例97%;党委系统微博次之,有35个,约占3%;政协、纪委各1个,人大没有开设微博账号。官员个人微博方面,政府系统的官员微博576个,占总数80%;党委系统的官员微博85个,占总数11%;人大代表及政协委员微博各占总数字的4%,纪委委员微博占总数1%。

总体上看,目前全国范围内政务微博呈现三个特点:第一,南方省份微博数量多于北方。省级行政区域中江苏省开通机构政务微博的数量最多,达279个。开通微博数量超100个的省份还有福建、广东、浙江、四川、江西五省,均为南方省份。第二,公安微博独占鳌头。从部门职能看,使用微博较多的部门主要集中在公安、交通、旅游、司法、宣传等与人民群众接触较为密切的部门,其中又以公安部门开通139个政务微博名列第一。公安部门与人民群众利益密切相关,又需要群众的大力支持,借助微博发布信息、提供服务,获取线索、调查取证,发布案件进展,提高办案效率,已成为公安系统网络协助办案的重要工具。第三,官员微博基层数量大,高层受关注多。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1年3月省部级官员注册的微博有19个,厅局级官员注册的微博有105个,县处级官员的微博238个,县处级以下官员注册使用的微博333个。官员微博从数量上看自上而下逐步递增。但从关注度上看,无疑级别越高的官员受到的关注度越高。如浙江省委常委、组织部长蔡奇的腾讯微博活跃度及影响力在全国官员中位居前列,截至2011年11月累计发微博3000多条,粉丝数高达500多万。云南红河州州委常委、宣传部长伍皓的新浪微博,被称为“第一个实名开通微博的政府官员”,截至2011年11月发表微博8000多条,粉丝超过百万。

二、博客(微博)的公民参与功能:强化政治沟通

(一)政治沟通的含义及功能

1963年卡尔·多伊奇(KarlW。Deutsc)在《政府的神经》中提出了“政治沟通”这一概念并形成了政治沟通理论的基本分析框架。他把信息论、系统论和控制论的相关知识运用其中,认为政治系统内存在着相关的机制进行接收、储存和处理有关的信息。多伊奇认为,任何政治系统,包括它们的子系统,其内部都包含有一些机制。这些机制能够接受、储存和处理有关的信息。沟通就是指对信息的接受、选择、储存、传送、分析和处理。任何政治系统都是开放性的系统。它和周围环境处于一种不断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过程中。环境的变化,要求政治系统做出相应的反应和调整,以求得自身的生存和顺利的发展。政治系统的环境所发生的事件和其所产生的影响,便构成了信息的内容。信息不会自动传递的,只有通过沟通,政治系统才能收集或接受与政治系统的目标相关的信息,在对信息进行适当处理的基础上做出正确的决策,对环境的要求做出反应,适应环境的要求。近年来,政治沟通也引发国内学者的广泛关注。国内学者对政治沟通的研究从传播学和系统论两个角度展开。从传播学视角出发的如王浦劬认为政治沟通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政治沟通是指传递政治信息、交换政治思想的全部活动;狭义的政治沟通是政治体系在输入输出过程中政治信息的交换和转换。尹利民认为政治沟通是构成政治关系的各个主体间的政治信息的流动和传输的过程,是多层次、多向度、全方位的,是一个涉及面非常广泛的复杂的网状结构。从系统论视角出发的学者如俞可平认为政治沟通具有两种不同的含义,一种政治沟通指的是那些传递有关政治的消息、思想和态度的活动,另一种政治沟通指的是政治系统进行输入—输出的工具。祝灵君同样认为政治沟通指政治信息经主体的努力在政治系统内输入、交换、反馈、再输出的过程。从沟通方式上看,政府与公民之间的沟通可以通过法律、法规所规定的正式沟通渠道进行合法的政治沟通,如我国各级党政机关普遍设立的信访办。还可以通过政府设立的专门信息发布制度集中进行政治沟通,如政府召开的新闻发布会或关于某一专门问题的通气会。另外,政府还经常通过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大众传媒与民众相接触,实现更为广泛的政治沟通。

对于政治沟通与公民参与的功能而言,政治沟通对加强政府决策的科学民主、促进公民与政府的联系与互动、提高政府对于公民参与的回应性具有多方面重要意义。首先,政治沟通利于扩大决策的科学民主。政治沟通可以广泛吸收民意,了解受众的意见、建议、要求和呼声,把反馈信息及时传输到政治决策中心,从而保证决策的民主基础,以使决策与社会的需要具有一致性。要想有科学的决策,必须拓宽决策的信息基础,这就要求决策主体自上而下的主动与客体进行沟通,从纵横双向来收集信息、处理、传播信息。政治沟通的渠道是否畅达、适当、多样是衡量现代政治决策运作功效的重要标尺。其次,政治沟通利于政策的可行性。公共政策的可行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公众的接受和理解程度。政治沟通能把政治系统的政治文化、支撑社会结构的价值、观念、意识等信息向社会受众有序灌输、传播,使人们了解、熟悉、掌握、并内化为自觉的观念意识,消除公众对政府决策的误解,减弱公共政策执行的阻力。第三,政治沟通有利于减少无序政治参与。目前,我国的无序政治参与呈现出多样化和普遍化趋势。在制度内参与无效的情况下,公民经常选择上访、制造群体**件等非理性的参与方式。这一方面说明我国有效政治参与制度供给的不足,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政府与公民之间有效沟通的缺失。政治沟通可以消除政府与公民之间的误会和矛盾,促进相互的理解和包容,通过彼此沟通达成妥协,减少由于利益冲突而引起的内部张力,维护社会稳定。第四,政治沟通有利于改善政府服务形象。公民参与的实现需要政府转变观念,构建服务型政府。这就要求政府取信于民,争取得到公民的支持和理解。良好形象是政府得以存在的关键因素,也是巩固其合法性基础的重要条件。良好的政治沟通利于增进公民与政府之间的理解和信任,树立诚信政府的形象,缺乏与民众的有效政治沟通会带来政府与公民背道而驰的危险,最终导致合法性危机。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