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是在美国购买了大量黄金。为了制止通货膨胀,孔祥熙决定向美国购买6亿美元的黄金。当时美国黄金官方价格是每英两35美元,而中国市场的黄金价格是法币3万元1两。当1美元折合200法币,100美元可以在美国买到官价黄金3英两,而在国内市场只能买0.66两,相差近两倍。
如能在美国按官价买到3亿美元的黄金,再运到中国出卖,这一出一进该赚多少钱。
当然,孔祥熙是在为国家做这笔生意。前不久侵吞美金公债后,他心里一直有种不祥之兆。宋蔼龄到美国后,他曾向宋蔼龄,老蒋有什么表示。宋蔼龄回答说没听到什么反应。但孔祥熙还是不放心,他决心为蒋介石做一个补偿。
他成功了。罗斯福觉得这件事美国不吃亏,即可以把多余的黄金卖出一部分,又能做一个好人,也作为对不同意给蒋介石10亿美元贷款的一种补偿。他还提出用美国军用飞机帮助运送这批黄金,不收运费。
然而孔祥熙并不知道,就当他和宋蔼龄在美国像孝敬老子那样为老蒋奔波时,在重庆陈氏兄弟正在秘密策划一场规模空前的倒孔运动。而蒋介石在听到了对孔祥熙越来越多的非议后,也准备牺牲这位&ldo;宰相&rdo;了。
孔祥熙帮助蒋介石弄到的这批黄金成了蒋介石在财政上的定心丸。抗战胜利后蒋介石就是用这批黄金发行了&ldo;黄金储蓄存款&rdo;,积累了一笔打内战的经费。然而这场内战加速了蒋家王朝的崩溃,这却是蒋介石和孔祥熙者流所始料不及的。
4.难得姐妹再聚首
当年在许多国民党高层人士看来,宋蔼龄在孔氏家族中的位置甚至超过孔祥熙。有人曾开玩笑说,孔祥熙当国民政府的家,宋蔼龄当孔祥熙的家。此话虽有点过分,却也不无几分道理。
当年的宋氏三姐妹可谓叱咤风云,一个是孙中山的夫人,一个是蒋介石的老婆,惟独大姐宋蔼龄&ldo;屈尊&rdo;做了孔祥熙的妻子。所以人们说这三姐妹,一个爱国,一个爱权,一个爱钱。
爱钱不爱钱,反正宋蔼龄爱管事,爱出风头表现自己。别看来美龄、宋庆龄出面都比她风光,但她常常能影响两个妹妹的感情和意向,用她自己的话说,我是不当家却爱做主。抗战初期她就成功策划了宋氏三姐妹赴渝行动和支持参与&ldo;工合&rdo;运动,从而和孔祥熙所谓的&ldo;经济改革&rdo;相得益彰,为孔氏家族捞取了巨大的政治资本。
1938年5月初,一个阴雨绵绵的上午,在长江汉口的武汉关码头,孔祥熙送宋蔼龄上船,去庐山参加谈话会。&ldo;西安事变&rdo;后特别是抗战全面爆发后,户国的形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抗击日本侵略者,保卫祖国成为所有爱国人士、所有阶级和政治派别的共同任务。国共两党的再次合作,急需国民党高层领导人作出一种姿态,树立一种形象,以证明他们是抗战之中坚、民族之脊梁。因此庐山的这次会议虽然只是妇女界的一次集会,但意义深远,影响颇大。
因为参加会议的妇女都是知名学者、专家和党政军首脑的夫人。宋蔼龄决心不放过这个机会,孔祥熙也全力支持。
宋蔼龄之所以想去庐山,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为了宋庆龄。
宋家三姐妹个个才貌双全,宋庆龄当时不顾全家反对,毅然和孙中山结合的壮举,使宋蔼龄不得不对这位平日里端庄娴静的妹妹刮目相看。宋美龄欲和蒋介石结合时,宋蔼龄极力撮合,宋庆龄却坚决反对。以后宋庆龄和宋家的裂痕越来越大,宋氏姐妹间的距离也越来越远。
特别是在1929年以后,宋庆龄公开宣布,如果蒋介石不回到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政策上来,她决不参加国民党的任何工作后。此后宋庆龄和国民党政权的关系迅速恶化,以致宋庆龄和何香凝等人成立了中国民权保障同盟。蒋介石一直视为心腹之患,竟于1933年6月18日派复兴社特务暗杀了孙中山当年的秘书,亦即宋庆龄的得力助手--中国民权保障同盟的总干事杨杏佛。
抗战爆发后,民族统一战线重新形成,宋庆龄再次成为人们注意的焦点。蒋介石对宋庆龄也是无可奈何。孔祥熙深知蒋介石的忧虑,于是和宋蔼龄商讨,能否利用这次机会做做宋庆龄的工作,使其回到国民党中来,起码不发表攻击国民党政府的言论。
宋蔼龄和宋庆龄为同胞姐妹,过去一同漂洋过海赴美国同窗苦读,在美国威斯里安女子学院学习时手足情深,历历在目。然而回国后不久,便都投身于政治斗争,又由于政治斗争的需要,以至后来视为路人。现在抗战爆发国共合作,有了共同的敌人和共同的目标,自然又有了共同的语言。宋蔼龄也是极想尽其所能说服宋庆龄的。
上海失陷后,宋蔼龄得知宋庆龄去了香港,便同宋美龄一首去了香港,三姐妹同住了一段时间并达成了谅解。过去的就让它过去了。从今天开始,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开始新的一页。但宋蔼龄知道,过去的事可以不提,但埋藏在心中的创伤却是很难熨平的。特别是杨杏佛的被害,使蒋介石和宋庆龄之间设下了一条不可能沟通的鸿沟。但即使这样,宋蔼龄也决心去沟通去谅解,因为这是上帝给她们送来了一次机会。
同年5月20日至25日,全国各界优秀女性云集庐山,会议如期举行。
会上,宋蔼龄、宋庆龄、宋美龄、何香凝、李德全、史良和邓颖超等全国著名妇女活动家就抗战期间动员妇女民众、鼓励妇女走出家门参加生产、改善妇女工作团体状况、战时救护和赈济等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