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真是越了解你越感觉你经历的东西还真是有点不一样,或者说,别人有可能经历过一件或者几件类似的事儿。
可冥冥之中,却好像有个剧本把那些乱七八糟的全都集中在你一个人身上让你去经历了一遍。”
“咳咳,没那么玄乎,只是体验感多了些罢了。
你就听着玩儿吧,没那些也没今天的我,我很感恩我所经历的所有事儿,没有一条是我过不去的,不光过得去,是真真正正的很感恩那些境遇。
但我并不希望你们像我一样,每个人所受都是不同的,有些太过的,事放下就好,人不需要什么原谅不原谅的。不是大哥我自私,也不是我袒护你们教你们这样,而是我觉得让谁难受,也不能让你们难受。
因为只有你们不难受,才能把以后的路走得越来越好,才不会继续经历狗血。
至于那些狗血的人,似如黄沙,随风扬了。”
“嗯,确实是,因为有些人做的太过分,还真没法去原谅。”
“那就不原谅了,执着原谅还是不原谅都叫执着,濑人烂事儿扔了就是,别放心里折磨自己。
总觉自己的经验,修改自己不再犯同样的傻,该干嘛干嘛,借事儿成长。事儿可以不执着了,没必要连咬自己那狗也原谅了,最好的方式就是,以后眼睛明亮些,离这些狗远一点,保持一个距离。”
“嗯,我明白了大哥。”
“嗯,人只有死过一次,才知道什么叫活,心只有在沸水里煮过一次,在油锅里煎熬一回,在刀刃上滚过一遭,才知道什么叫大情大欲。
凡成大事者,心中一定要有戾气,这个戾气不是怨天尤人,更不是苦恼不休,而是要狠到将原来的自己彻底打碎。
经过苦难的煎熬,立大志,为了一条目标,跨过凡心常情,无情是为了有情,人情服从于天理。
丢下小念是为了最宗的大义,要把心灵变成净土,把俗念化为大志,把自己历练成不败的金刚,疼了就要回首,败了就得翻盘,以横对横,以狠对狠,心无杂念,勇往直前。”
“大哥,什么叫做入世和出世啊?”
“入世跟出世啊,用常规的意思来解释的话;入世?是指积极参与社会生活,投身于世俗事务中,追求在现实生活中的价值和成就。通过德行和努力来实现个人和社会的进步。儒家学说中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就是入世思想的体现,鼓励人们在社会中发挥自己的价值。
而出世则意味着超脱于世俗之外,追求精神上的解脱和内心的宁静。出世的人不再关心功名、权位、财富等世俗追求,而是更多地追求精神上的满足。佛教和小乘佛法强调出世,修行者通过去除杂念、舍弃身外之物来达到高超的精神境界。道家也提倡出世,主张顺应自然、无为而治,回归本真。
但用你大哥我的话讲,其实,入世入的是心,出世出的也是心。也是济公师父所说的心出家或者叫出离心。是跳出世俗常规下的心灵规律。
同时也可以时进时出,没有任何阻滞。又可即在又不在,不在还在。
不管别人如何去形容,其实真相是;很多自称修行人的家伙都喜欢修神性,剔除人性兽性。
可不管如何剔除,只要还活着,就会有这些东西的存在,这是避免不了的。
像有一些大师,人前正气十足,人后猥琐下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