醒目的招牌,分别立在几个路口。靠了这些招牌上的红色箭头指引,想找到它的
人才能走过几条热闹的街道在一条僻静的胡同里发现它。那一对儿来自大上海的
夫妻住在这么一个小小的旅馆,想必自有他们的种种考虑。
9
那丈夫,四十来岁;那妻子,三十七八岁。他们穿得都挺体面,气质也都不
俗,他们包了一个房间。
两位晚报记者比他们年轻得多。男的,二十五六岁;女的,二十三四岁。
一张破旧的桌子摆在两张单人床之间。那对儿夫妻并肩坐在一张床上,两位
晚报记者并肩坐在另一张床上,桌上放着一台小型录音机。
采访似乎刚开始不久。那当丈夫的向男记者敬烟。男记者并不推拒,吸了两
口,问:&ldo;那么事实应该是这样的哕‐‐孩子根本不是被你们抛弃的,是求人照
看,因为当时火车站混乱,你们找不到替你们照看孩子的那位解放军了,对不对
?&rdo;
那丈夫赶紧附和:&ldo;对,对!就是这么回事!&rdo;
两位记者对视一眼。男记者又问:&ldo;那么,为什么不让车站的广播处广播一
下呢?&rdo;
&ldo;嗨,当时火车站那种混乱情形,你们是想象不到的!广播处关着窗,关着
门,广播员早不知躲到哪儿去了!&rdo;
那丈夫说起话来,表情丰富,绘声绘色。相比之下,那妻子沉默多了,倒好
像孩子不是她生的,是她丈夫生的。而男记者感兴趣的,分明是那丈夫;女记者
感兴趣的,分明是那妻子。
女记者问她:&ldo;请您再详细说一遍当时的某些细节,比如您将孩子交给那位
解放军同志时,是要去干什么?&rdo;
男记者说:&ldo;对,细节很重要。那就请您再详细说一遍吧!这有助于我们帮
助你们,使孩子顺利回到你们身边。&rdo;
&ldo;这……上厕所……&rdo;
&ldo;你当时在不在你妻子身边?&rdo;女记者突然将脸转向那丈夫,出其不意地发
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