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菅人命
[cǎojiānrénmìng]
汉语成语
“草菅人命”这一成语源自一段令人痛心的历史故事。其相关典故最早可以追溯到东汉时期班固所着的《汉书·贾谊传》之中。
所谓“草菅人命”,原本的含义是将杀人视作如同铲除杂草一般轻而易举,肆意地剥夺他人宝贵的生命。这种行为简直就是对人类性命的极度漠视和践踏,完全不把人的生死当回事儿。它形象地比喻了那些轻视人命价值、凶残无道之人,他们毫无顾忌地滥用权力或武力,残忍地杀害无辜百姓。
在实际运用中,“草菅人命”这个词语常常被用作谓语,表示某人实施了这种残暴的行径;也可用作宾语,例如“他竟敢如此草菅人命!”;还能当作定语来修饰名词,比如“那是一个草菅人命的恶魔”。无论是哪种用法,都生动而深刻地描绘出了那种视人命如草芥的恶劣行径以及其所带来的惨痛后果。
中文名
草菅人命
拼音
cǎojiānrénmìng
近义词
滥杀无辜、生杀予夺、杀人如麻
反义词
为民请命、为民除害
注音字母
ㄘㄠˇㄐ1ㄢㄖㄣˊㄇ1ㄥˋ
成语出处
《汉书·贾谊传》
语法结构
动宾式
语法属性
作谓语、宾语、定语
成语出处
其视杀人,若艾草菅然。(东汉·班固《汉书·贾谊传》)1
后人据此概括出成语“草菅人命”。1
成语典故
汉文帝时期,在洛阳这片古老而充满文化底蕴的土地上,诞生了一位名叫贾谊的杰出文人。他自幼便展现出非凡的聪慧和对知识的强烈渴望,凭借着自身卓越的天赋与不懈的努力,年纪轻轻就积累了渊博的学识和出众的才华。
由于其声名远扬,贾谊有幸受到汉文帝的召见,并被委以博士之职。在此期间,他充分发挥自己的才智,为朝廷建言献策,表现得极为出色。不久之后,因其才能备受赏识,贾谊再次得到晋升,担任起太中大夫这一重要官职。然而,正所谓树大招风,贾谊的才华横溢引来了他人的嫉妒与陷害,最终导致他被贬谪至长沙,成为长沙王的太傅。
政治生涯中的这番挫折,令贾谊深感怀才不遇、壮志难酬。他不禁想起了同样命运多舛的古代文学家屈原,于是以屈原自比,挥笔写下了感人至深的《吊屈原赋》以及其他一系列脍炙人口的文章。这些作品不仅抒发了他内心深处的苦闷与悲愤,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种种弊端。
时光荏苒,后来汉文帝念及贾谊之才,将他重新召回宫中。这次归来,贾谊肩负起更为重要的使命——担任梁王刘揖的太傅。梁王作为汉文帝最为疼爱的儿子,一直被寄予厚望,汉文帝期望他日后能够顺利继承大统,君临天下。因此,汉文帝特别嘱咐贾谊,务必要让梁王多读圣贤之书,增长见识、开阔眼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