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王小说网

帝王小说网>老子他说原文 > 第51章(第1页)

第51章(第1页)

至于佛家的修道路线也很多,通常所知的都教人要空、放下,不要妄想,它和道家的清静、无为有相通之处。清静、无为,就是什么都不去想,但是如果你静坐,心里想:&ldo;我绝不乱想&rdo;,那你早就又落入那&ldo;想不要想&rdo;的想里去了。&ldo;道&rdo;,本来自然生生不息在动,而你硬要千方百计不让它动,那岂不是道法大不自然了吗?不自然行吗?其实修道打坐,甚至在日常生活中,你只须让一切自然地任远流行,它就是自然的静,不假造作,自由自在,那就对了,又何必头上安头,作茧自缚呢?

自老子之后,到了东汉时期,道家出现了魏伯阳真人作的《参同契》这部名著,素来被称为是千古丹经的鼻祖,学道家神仙长生不老之术的,非要仔细研究这部书不可,但其中所阐述的修道原理和方法,重点仍然在于老子的&ldo;道法自然&rdo;。那么,怎么又叫做《参同契》呢?因为修炼神仙长生不老的方法,与老庄、周易、丹法,三样的原理完全相同的。所以必须参合研究,而将其中的道理相互贯通、彼此发明,故叫《参同契》。&ldo;契&rdo;是指书契一样,可以核对得丝毫都无差错。中国古代订契约,是在一块竹简刻上一式二份的标记和约定的条文,然后剖析成两片,中间分际接合处,彼此丝丝入扣,可为日后印证真假之辨的,便名曰&ldo;契&rdo;。《参同契》所论述的修道原理和过程,相当复杂、奥妙,但其根本所在,仍然不外乎&ldo;道法自然&rdo;的大法则。

我们人体是个小宇宙、小天地,在这个宇宙天地里,气机如何运行,血液如何流通,一切均有固定不易的法则,分秒不能勉强,不可勉强,不必勉强,假使真懂了这种道理,自己便会明白怎么来修道摄生养命,但是总归结的道理,不外老子的&ldo;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rdo;。第二十六章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是以圣人终日行而不离辎重,虽有荣观,燕处超然。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轻则失本,躁则失君。

一肩挑尽古今愁

由上章的四大‐‐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和四法‐‐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跟着而来,就有本章人法地的引申说明,即所谓&ldo;重为轻根,静为躁君,是以圣人终日行而不离辎重&rdo;。

重和轻,静和躁,都是相对两种现象。重和轻,是物理现象的相对。静和躁,是生态现象的相对。但从原文文字上看来,老子上侧重&ldo;重&rdo;和&ldo;静&rdo;的重要,只偏向一头,而舍置它相互影响的关系。

正如我们现代,有了科学知识以后,知道物质的重量,是受万有引力‐‐地心吸力的作用而来。倘使物质脱离了地心吸力,在太空中,便会失去重心的作用,都是飘浮自在,轻便悠游的。我们人生的肉体生命,也是如此。所以心思高飞远举,但肉体的生命,脱离不了万有引力的作用,仍在原地不动,即使尽量锻练体能,也只有相当的限度,不能达到想象的自由。道家的学术,也早已知道这个原则,因此,才产生对生命功能超越物质世界的方术,所谓神仙丹道之学。

修炼丹道的方法,首先是从习静着手,久久习静而舍离后天躁动的习性,也正是从《老子》第十六章所说:&ldo;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哥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日静,是谓复命&rdo;的原理而来。如此习静修炼,锻炼精神和肉体,互相合一而归于至静之极的不动之动,便可达到神仙&ldo;冲举&rdo;的成果。这便是中国神仙方伎学术的根据。老子,当然与神仙丹道不能脱离关系。&ldo;冲举&rdo;,便是后世学仙者所期望能修到&ldo;白日飞升&rdo;的古文辞之简称。当然,其中修炼习静的法则与修炼过程中的变化,却并不是三言两语可以概括它的大要。

那么,为什么在本章中,又似乎特别注重&ldo;重&rdo;和&ldo;静&rdo;的关系有如此的重要呢?难道说,重到极点,才能&ldo;轻举&rdo;吗?其实,从道家仙道修养的理论来讲,对于这里所用的&ldo;重&rdo;字,可以牵强作为重厚沉静的意义来解释,如第三章所谓&ldo;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rdo;的理论配合。后世有合儒道两家的修养原理,概括其扼要,而以&ldo;沉潜静定&rdo;作为修道的根基的,也可以说,是完全相合的。

但如连合本章的上下文句来说,那便须脱离神仙丹道的修养方术,专从人生日用的道用上立论了。虽然是偏向一面倒的理念,但是可以强调地说它没有错。因为&ldo;重为轻根,静为躁君&rdo;,才能作为下一句&ldo;圣人终日行而不离辎重&rdo;的基准。

重是轻的根源。静是躁的主宰。&ldo;辎&rdo;字的内涵,是车上装载着行李或物件的意思。辎重,便是车子装载重量行李的统称。那么,为什么圣人要终日行而不离辎重呢?在这里,不妨让我先说一个笑话。我在年轻的时候,出门走路,总喜欢手上抓一样东西,才觉得合适。如果两手空空,甩来甩去,自己觉得好像毫无把握,很怪很怪似的。有时不带书包或公文袋,也要抓一本书或刊物,卷在手里拿着。再不然,拿一根手杖,才觉得稳实。有人笑问我这是为了什么,说也说不明白,只好对他说,这是学了老子的&ldo;圣人终日行而不离辎重&rdo;。我非圣人,但站妄学学,听者讲者,彼此都哈哈一笑了事。

其实,是不是这样呢?谁又知道。如果做圣人真的要终日行不离辎重,那好辛苦,不如不作圣人的好。而巨,整天都不离负担重物的劳工朋友们,他们早已成圣成贤了!难道,老子自己西出函谷关的时候,骑在青牛背上,还要挑负一肩行李,或背着一个包袱吗?如果不是这样,老子何以扯谎教人要&ldo;终日行而不离辎重&rdo;呢?

谁肯放下自私的包袱

笑话说过了,再来正经的。读本章这一节原文的深意,以我个人的浅见来说,已如上面讲过,正是老子指明&ldo;人法地&rdo;的准则。我们生命立足点的大地,负载万物和一切,生生不已,终日运行不息而毫无怨言,也不索取人们和万物付于任何代价。它总是默默无言地,静静前进,不断地轮转,而给予所有生物生命的滋养。所以生而为人,也应静静地效法大地,要有负重载物的精神。尤其是要学圣人之道的人,更应该有为世人与众生,挑负起一切痛苦重担的心愿,不可一日或离了这种负重致远的责任心。这便是&ldo;圣人终日行而不离辎重&rdo;的本意。尤其是告诫身负国家社会人民所期望者的君主‐‐领导人和官吏们,更当有如此这般的存心,才是合道的明君或良臣。因此,在下文,便有&ldo;虽有荣观,燕处超然&rdo;的名言。

&ldo;终日行而不离辎重&rdo;是说志在圣贤的人们,始终要戒慎恐惧,随时随地存着济世救人的责任感。如在颠沛流离中的大舜,始终以大孝于天下存心。如大禹的治平洪水,九年在外栉风沐雨,腓无胈、胫无毛,三过其门而不入。但古人又说:大德者,必得其名,必得其位,必得其寿。这是善有善报的必然因果律。倘使你能做到功在天下国家,万民载德的地位,当然会得到最光荣的酬庸,正如隋炀帝杨广所说的:&ldo;我本无心求富贵,谁知富贵迫人来。&rdo;如果真正有道之士,到了这种地位,虽然处在&ldo;荣观&rdo;之中,仍然恬淡虚无,不改本来的素朴;虽然燕然安处在荣华富贵之中,依然有超然物外,不受功成名遂、富贵荣华而自累其心,这才是有道者的自处之道。这里的&ldo;荣观&rdo;的&ldo;观&rdo;字,是破音字,应作古代建筑物的&ldo;观&rdo;字读,不可作观看的&ldo;观&rdo;字来读。&ldo;燕&rdo;字,通作&ldo;晏&rdo;,便是安静的意思。

然而,在老子当时所见闻中的各国诸侯君主们,当然都不能明白传统文化中君道和臣道的这种原则。因此,他才有深深感叹说:&ldo;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轻则失本,躁则失君。&rdo;所谓&ldo;身轻天下&rdo;的语意,是说他们不能自知修身涵养的重要,犯了不知自重的错误,不择手段,只图眼前攫取功利,不顾丧身失命的后果。因此,不但轻轻易易失去了天下,同时也戕杀了自己,这就是触犯&ldo;轻则失本,躁则失君&rdo;的大病。

两臂重于天下

讲到身轻天下的说明,我们且看善于承继老子之学的庄子的发挥,最为清楚。《庄子&iddot;外篇》中的《让王篇》提到:

韩、魏相与争侵地,于华子见(韩)昭僖侯。昭僖侯有忧色。子华

子曰:今使天下书铭于君之前。书之言曰:左手攫之则右手废。右手攫

之则左手废。然而攫之者必有天下,君能攫之乎?

昭僖侯曰:寡人不攫也。子华子曰:甚善。自是观之,两臂重于天

下也。身亦重于两臂。韩之轻于天下亦远矣。今之所争者轻于韩又远,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