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王小说网

帝王小说网>民国重要的人物 > 第14章(第1页)

第14章(第1页)

费孝通晚年写了一系列师友回忆文章,不断地试图诠释上一代学者的做人原则与学术探索精神。他曾谈到自己与潘光旦在做人上的差异:&ldo;我这一代人可以想到,要在人家眼里做个好人,在做人的问题上要个面子。现在下一代人要不要面子已经是个问题了。我这一代人还是要这个面子,所以很在意别人怎么看待自己。潘先生比我们深一层,就是把心思用在自己怎么看待自己。这一点很难做到。这个问题很深,我的力量不够,讲不清楚,只是还可以体会得到。我这一代人还可以体会到有这个问题存在。&rdo;

言下之意,甚为悲凉‐‐‐下一代人还可以体会到吗?

&ldo;恐怕很难体会到了。&rdo;一位长期研究教育的学者对记者感叹,&ldo;别的因素先不论,我们的教育一直以来就缺失这一环。&rdo;

他说,现在的教育界,了解潘光旦教育思想的人不多,但实际上,研究中国现代教育,潘光旦本是位绕不过去的人物。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潘光旦痛陈教育的误区:在这个&ldo;大时代&rdo;里,有的是&ldo;研究教育&rdo;、&ldo;专门教育&rdo;、&ldo;技术教育&rdo;、&ldo;职业教育&rdo;、&ldo;国民教育&rdo;……而名为教育,实则就理、工、医、农一方面言,十之八九只是训练;就文、法一方面言,十之八九只是宣传……如此下去,岂复有&ldo;自由教育&rdo;可言!

潘光旦曾写过一篇《国难与教育的忏悔》,认为近代以来所谓新教育,有许多对不起青年与国家的地方,总括起来说就是,教育没能使受教育的人做一个&ldo;人&rdo;、做一个&ldo;士&rdo;。中国教育没能跳出三个范围:一是平民教育或义务教育,目的只在普及,而所普及的不过是识几个字,教大众会看简单的宣传文字;二是职业教育或技能教育,目的显而易见只是教人学些吃饭本领;三是所谓人才教育,充其量只不过是培养一些专家或者文官。这三种教育和做人之道都&ldo;离得很远&rdo;。

他主张教育应当培养出&ldo;士&rdo;的情志,平时牢守&ldo;士不可以不宏毅,任重而道远&rdo;,危难中体现&ldo;见危授命&rdo;、&ldo;士可杀不可辱&rdo;的志节。

潘光旦:教育的忏悔(2)

他说,国难的形成自有其内因外缘,若就内因来说,与当时的国民素质有很重要的关系,而归根结底,教育要负很大的责任,因为它忽略了教育一般国民做人做士的根本使命。&ldo;教育不知做人造士为何物,因而应该忏悔。&rdo;

&ldo;读读潘光旦吧,何其相似啊。&rdo;说罢,那位学者默然良久。

吴组缃:尊重自己的尺度

吴组缃(1908-1994)安徽泾县人,著名现代作家、著名学者和教育家,曾任清华大学教授、中文系主任,北京大学教授。

吴组缃被称为一位智者。在他的弟子刘勇强眼里:&ldo;吴先生非常敏锐,很有智慧,聊起天来,滔滔不绝、神采飞扬、妙语连珠。&rdo;

他同时又被称为一位勇者。子曰:&ldo;吾道一以贯之&rdo;,吴先生的&ldo;尺度&rdo;也始终一以贯之。&ldo;他从不会因人而变、因事而变、因时而变。&rdo;北大中文系教授孙玉石评价道,&ldo;他要一个导师应有的尊严。他尊重自己的尺度。&rdo;

1929年,吴组缃考入清华大学经济系,次年转入中文系,毕业后,在清华研究院继续学习,但没读完研究生就离开了。他的传记记述到此往往语焉不详。就此,吴先生的弟子张健曾特意向他探究过其中原委。

据吴先生说,读研究生期间,他曾选了国学大师刘文典的六朝文学课,在学期作业中,他骂六朝文学是娼妓文学,刘教授非常生气,就给了他一个不及格。但刘教授同时也托人带口信给他,只要他改变观点,就可以过关。当时,吴组缃已经结婚生子,全家要靠他的奖学金生活。一门课不及格,就意味着拿不到奖学金,而拿不到奖学金,全家人的生活就没有着落,也就意味着他不能再继续学业。但吴组缃硬是没有收回自己的观点,结果不得不中断学业,经人介绍到南京的中央研究院供职。

和吴组缃有过长期交往的北大中文系教授方锡德讲过一件小事:上世纪40年代,吴组缃曾应聘四川省立教育学院教授,当时是在学期中间,校方希望他开半学期的课,但要支付给他整学期的薪水。吴组缃当即表示:&ldo;这样怎么行?我明明只上了半学期的课,怎么能拿你们一学期的薪水?&rdo;

&ldo;文革&rdo;期间,吴组缃自己被打成了牛鬼蛇神,夫人被折磨得精神失常,但他在军宣队召集的一次征求意见的座谈会上,仍然坦率直言:&ldo;想起这场革命,我就有一种毛骨悚然的感觉。&rdo;当时许多人很为他着急,怕他挨批,因此劝他承认这个说法不妥,以便了事。但吴组缃执意说这就是他的原始感觉,最终也没有改口。

1985年,刘勇强考取吴组缃的博士生,第一次见到自己的先生,就有一件事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天,正好有一个外地学者来拜访吴组缃,拜访者编了一本清代学者纪昀的《阅微草堂笔记》的选注本,想请吴组缃题签。但吴组缃看后,直率地对那位学者说,自己认为他对纪昀的看法并不妥当,所选的篇目也不理想,因此,不能题写这个书名。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