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虽然有利于国家的发展,但是却损害了多个阶层的利益,所以真心实意支持改革的人很少。”
“相反,那些被损害了利益的人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利用他们在经济、政治上的权力,不断对改革进行阻挠和破坏。”
张居正:我这也是无奈之举啊!只是让地主缴清逃税地的赋税,就已经引得地主阶级激烈反对了。这要是把地主阶级查出来的逃税地分给农民,恐怕他们非得造反不可。
他也不是没有想过此事,可稍微一想就放弃了这个胆大包天的想法。
这要是把地主阶级藏匿的土地分配给农民,他们还不得拼命啊!
他的改革措施本就触碰了地主阶级的利益,能把目前的改革措施推行下去就已经很不错了,再干一些激怒他们的举动只会适得其反。
他自然是知道支持改革的人不多,但那又怎样,他依旧要强行推行改革。
在他提出改革措施之前,他就已经预料到这种情况。
但他不在乎,为了挽救大明的颓势,再大的阻扰也不能熄灭他推行改革的决心。
“最后,张居正本人的性格、做事风格和用人失误与他身后的悲剧也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张居正是一个在生活上穷奢极欲的人,每次出行排场很大。”
“张居正在朝廷中一向是倡导节俭,一再以国库空虚为理由要求万历皇帝和李太后节俭开支。”
“但是他只会要求别人,自己却不能以身作则,注定是得不到皇帝支持的。”
“张居正晚年患病卧床之后,举国为他设坛向神佛祈祷。”
“这样的待遇在皇室家族里面除了皇帝,都不敢轻易获得。”
“张居正一介大臣却获得了这样大的殊荣,并不是一件好事,臣子受百姓拥戴太过就会招致皇帝的猜忌。”
“况且张居正和万历两人之间本来就存在着嫌隙,万历皇帝本来就对他不满,这样一来大大触犯了皇帝的威严,两人之间的矛盾彻底激化。”
“在内阁中,张居正独断专行,一切事物都由张居正本人说了算。”
“即使在他重病居家的时候,也紧紧掌握内阁大权,大事仍然必须交由他裁决。”
汉昭帝刘弗陵:这张居正好大的权势,都快赶得上霍光了。
在他看来,张居正一面要求皇帝厉行节俭,一面自己穷奢极欲,这都没什么大不了的。
可张居正在重病之后,在全国设置祭坛为自己祈福,这一点做得太过了。
像这样的待遇也只有皇帝才可以享受,可如今一个大臣却享受和皇帝同等的待遇,这已经不能用狂妄来形容了。
看到张居正的权势,他就想到了朝堂上的权臣霍光。
霍光在朝堂上一手遮天,甚至敢于废掉先帝,这份狂妄可比张居正大得多。
正如万历皇帝对张居正的权势不满,他同样也对霍光的权势不满。
他希望霍光看了张居正悲惨的结局可以收敛一些,不要一再挑衅他的权威。
否则,他大概率也会和万历皇帝一样,在霍光死后进行大规模清算。
“此外,张居正还闭塞言路,特别不愿意听取其他官员的不同意见,对政敌和意见不同的官员采取打击压制的方法。”
“这样一来,改革中出现的问题就难以及时解决,政策中存在的问题也难以及时更正。”
“等张居正自己发现的时候,可能已经积弊已深、回天乏力了。”
“张居正还喜欢被人吹捧,所以有的官员为了讨好张居正,极尽阿谀奉承溜须拍马之事来得到他的重用。”
“有阿谀奉承的官员夸赞张居正能与古时候的贤臣相媲美,这也就罢了。”
“但有人夸赞张居正堪比尧舜禹,关键张居正也坦然接受了,这就有些过了。”
“毕竟君臣有别,这样让皇帝怎么想?势必会加深皇上心中的怨气和忌惮。”
王安石:好家伙,这个张居正的脸皮不是一般的厚,居然能够坦然接受堪比尧舜禹的夸赞,这一点上老夫自愧不如。
同样都是改革家,他和张居正的性情差异巨大,这点着实让他费解。
他作为宰相,主导变法,自然也有很多官员阿谀奉承,想要得到他的重用。
但对于这样溜须拍马的人,他深知一旦重用这样卑劣的人,只会对他的变法事业造成阻碍。
所以但凡有官员想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