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王小说网

帝王小说网>古代破案神探 > 第1章 铜锤李公案(第1页)

第1章 铜锤李公案(第1页)

这本书说的是古代一位大员。这位大员既不是科甲出身,也不是军功保举,而是从小小的知县起家,一路升到尚书总督,还是五省的钦差。可以说功成名就,富贵无限。

谁知道这位大员天生一种古怪脾气:生平不喜欢银钱,不贪衣食;穿的是破衣旧帽,吃的是淡饭粗茶;看到别人破烂肮脏就喜欢,有人送金玉锦绣就生气。他的下属,那些戏园、酒馆、估衣、绸缎、古董,还有柳巷花街、秦楼楚馆,都被弄得毫无生意,只能叫苦连天,关门歇业。所以,虽然他历任封疆大吏,却没享受过什么。偏偏又赶上国家多事之秋,兵祸连连,从长江钦差奉旨督师,带着几十营未经训练的乌合之众,日夜兼程北上,鲁莽行事,结果一败涂地,不可收拾。唉,一命归天,尽忠报国。朝廷给他加恩抚恤,封官荫子,赐祭立祠,这也算是忠义流芳,传扬不绝。谁知道,追根溯源,以纵庇匪人定为首罪,官阶被追夺,恤典也撤销。可怜一辈子赫赫烈烈的声名,竟落得如此凄惨的结局。

是非功罪,朝廷有信史,民间有舆论,这不是我们能议论的,编书的更不敢褒贬一字。现在就讲讲他做州县时,到处流传的几桩奇奇怪怪的公案。这些故事在民间相传,人人都知道,茶坊野店,大家都在谈论,说是青天老爷的政绩,是小地方的典故,活灵活现,就像宋朝的包龙图、国初的施不全一样。惜红居士吃饱了老米饭,穿暖了粗布衣,闲得无聊,就把茶坊野店大家谈论的故事搬出来,作为消愁解闷的消遣。至于这些故事的真假、先后顺序,编书的是从传闻得来,并非亲眼所见,不敢说每句话都真实,每件事都可靠。真的假不了,假的也真不了,看书的人肯定能明白,不必多虑。

说了这么半天,这位大员到底是谁呢?大家听我道来:这就是人人皆知、个个都晓的铜锤李,李大人。

上回说到铜锤李,李大人,本是辽东人氏,双名持钧,表字镜轩。他练就一身绝佳武艺,尤其擅长使用两柄熟铜流星锤,可谓所向披靡,因此得了个“铜锤李”的称号。年轻时,老大人在江苏做官,他便随任读书。所以虽祖籍北方,却在南方长大。他气宇轩昂,人才出众,面方耳大,虎背熊腰。论起文章,下笔千言;说起武事,能百步穿杨。自幼就胸怀大志,不愿只在笔墨间讨生活。老大人也不勉强他,便帮他援例报捐了个知县,以成全他济世利民的志向。这是贤父母因材施教的道理,值得天下父母借鉴。很多时候,父母总希望孩子读书,考中举人、进士,点翰林,走正途出身。这固然是正理,可往往与孩子的脾性不合,一年又一年地耽误,最后一事无成,青春虚度。所以,教育孩子读书,只要他们明白道理,才是真正的受用。要是固执成见,一味追求功名,那可就误人不浅了。就像李公的父母,如果不明白这个道理,一定要他读书考取功名,那他能否成就功业就很难说了。

闲言少叙,且说他做州县的公案。这公案从哪里说起呢?要是平铺直叙,不可能处处都有奇闻,案案都有异事。无非是行香拜庙、拦轿呼冤、枷杖发落,以及驱逐流娼、捉拿赌博、访察讼师、严办地棍这些寻常案件,到处都一样,年年都有。要是讲述这些老生常谈,看这本书的人肯定会厌烦。所以,我只挑选那些稀奇紧要的案卷编出来,其余寻常公牍一概不收录。这样一来,买书的人不会白费钱,看书的人也不会浪费精力,这是编书的一片苦心,并非偷工减料。要是有人问:李公做过某县,为什么不编?李公署过某州,为什么漏载?某事在前,为什么落后?某事在东,为什么说西?这实在是编书的才力有限,受篇幅所限,还请看书的各位包涵。这个关节不得不预先交代清楚。

现在先说他未做官以前的一段奇闻。李公随任时,从江苏到浙江公干,向堂上禀明后独自出门。李公向来不喜欢排场,最讨厌跟班、家丁前呼后拥,所以江浙相距几百里远,他竟不要人跟随,为的是沿途锻炼筋骨,这是有心人的深谋远虑,可不是一般少年怕拘束可比。家里长辈也放心。不然,官宦人家的公子哪有独自出门的道理。

话说李公出了家门,手拎行李,既不坐轿也不骑马,走过大街,便把行李扛在肩上,把雨伞柄挑在肩上,大步朝着官塘大路走去。一路上饥餐渴饮,没几天就到了嘉善。嘉善是个热闹地方,虽不像六街三巷那般繁华富丽,但也是一条五里长的大街,两边店铺收拾得十分整齐。李公边走边看街上的买卖。走着走着,迎面横着一座高大的石桥,桥上有个酒饭面店,店门上方写着“天河馆”三个大字,两边挂着“三鲜大面、十锦小碗”的招牌。李公走上桥,往里望去,店铺装修得倒也清幽洁净。他转身走进店门,在里间靠窗的座位上坐下,把行李放在旁边的板凳上,雨伞横放在一旁。跑堂的笑着过来问:“客人要酒还是要饭?今天有新鲜的大活鲤鱼,还有刚出水的活剥虾仁。要酒的话,有牛庄高粱、陈陈绍兴、玫瑰佛手露,您随便点。”一边说着,一边把一双乌木筷、两碟小菜、一只五彩花酒杯放在桌上。李公正想着事,堂倌又说:“最近本馆新添鱼翅、扒鸭,客人要是爱吃,也可以零拆。”李公说:“你说了这么多,我都不用。给我来二两烧酒,一大碗清汤面。”堂倌问:“菜呢?”李公指着桌上说:“这两碟小菜就够我吃了。”堂倌一听没什么油水,撇了撇嘴,一边拿抹布擦桌子,一边回头高声喊道:“烧刀二两,清水面一碗。”

过了一会儿,酒烫好了端上来放在桌上,堂倌转身就走。李公也不去理会他,一边斟酒慢慢喝,一边望着窗下河边上。此时正是二月末三月初,春风拂面,柳绿桃红,天气温暖。河沿上有淘米的、洗菜的、洗衣服的,都是妇女,老少不一。岸上有十几个小孩在放风筝,有个小风筝挂在柳梢上,怎么也下不来。一个年轻人拿着竹竿去挑,竹竿短树株高,够不着。李正看得入神,忽然听到一阵锣声,震耳欲聋,李公吓了一跳。正是:春风三月桃花浪,惊起鸳鸯拍岸飞。

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