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平公主已经事先把皇帝龙体沉重的消息告诉了他,而他也做出了一些绝对必要的部署,这个时候突然提起出使朝鲜事宜,绝不是为了把他一脚踢开。
他还在等着公主殿下的下文。
果然,长平公主话风一转紧接着就说道:“这是朝廷公议,内外诸臣都认为崔府丞乃是事朝鲜的不二人选……”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不是皇帝要把你踢出去,而是因为你平时得罪人太多,大家想要把你挤走。
崔耀祖已经听懂了。
他还是没有说话。
“既然诸臣皆以此言,万岁也就允了,只是……只是你的官职太低……”
代表朝廷出使朝鲜,那就是正经的钦差大臣了。虽说朝鲜是国朝的藩属,毕竟是外交事务,钦差大臣的身份太低显然不大合适。按照惯例,代表朝廷出使外邦的使臣就是“节臣”,不管事实上权利是大还是小,都代表着大明王朝,需要一定的身份来“打底子”才行,虽然没有明文规定,却早已成为历朝历代约定俗成的规则了。
总不能随随便便启用一个职位卑微的小官儿做“节臣”,那会让藩属国感到自己受到了宗主国的“蔑视”,是一件很失礼的事儿。
通常情况下,这样的“节臣”多是方面大员,或者干脆就是出于宗室,唯有如此想能彰显大明王朝对藩属之国的重视,才能显现出上国天朝的体面。
但是,崔耀祖却属于“两不沾边”的类型:他既不是宗室成员,更不是方面大员。
府丞这个职位虽然确实是在京城,但却是典型的“在京外官”:他属于南京府衙的二把手,就算人在京城里边,那也是地方官。
以地方官的身份出使藩属之国,而且还不是一把手的地方官,大明朝的历史上从来就没有过这样的先例:副市级的干部,不可能成为驻外的节臣,那相当于是副部级了,典型的脑袋小帽子大,于法不合于理不顺。
所以,长平公主想出了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临时委任。
临时委任一个职衔,就算是没有实权也不要紧,至少先把品级提上去,这也是处理此类状况的常用手段了。
“崔府丞先挂个京卫司同知衔,无论做什么事情也就名正言顺了!”
京卫司同知,就是京卫兵马指挥使司的指挥同知,一样是个二把手,差不多就相当于是“京城卫戍区的副总司令”,因为京卫司是朝廷直辖的“军事单位”,军马调动什么的需要朝廷的调令才行,所以行军打仗什么的要受到很大限制,基本只是局限于缉捕、巡查、门禁等日常事务,更加形象一点的比喻,有点类似于后世的九门提督,只不过权限更小一点,而且还是个副手。
不管怎么说,只要有了这个身份,就不再是地方官,而是朝廷大员了。
三品以上才算是通常意义上的“国之重臣”“朝廷大员”,只不过崔耀祖的这个“朝廷大员”来的有点虚,仅仅只是一个从三品,勉勉强强算是摸到“大员”的边儿而已。
大明朝的官僚制度比较复杂,“职”和“衔”是两码事,实职和虚衔分的很清楚,不可混为一谈。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挂衔仅仅只是一个荣誉称号性质的东西,并不代表真正的权利。
比如说,李吴山和史可法都挂着大明王朝兵部尚书的衔儿,清君侧的左良玉还同时挂着这个衔呢,难道他们就是大明朝的武装部队总司令了吗?
肯定不是啊!
崔耀祖同样仅仅只是挂衔,而不是真正的实务,不可能因为一个虚衔就真的能够指挥调动京营人马,更何况他还只是一个“同知”——副职!
这个虚衔完全就是完善履历的意思,为他出使朝鲜而进行的临时举措。
但是,这个虚衔来的时机太过于敏感。
崔耀祖是何等精明之人,马上就听出了公主殿下的“弦外之音”。
公主殿下给的这个虚衔,另有深意啊!
这更加说明皇帝的病情已经严重到了不得不这么做的程度。
现在的崔耀祖,已不想再问“皇帝的病情到底怎么样”之类的废话,因为他已经知道答案了:复隆皇帝的病情虽然还没有严重到马上就要准备棺材的地步,他的时间肯定也不多了。
公主殿下的安排显然是为了应急。
崔耀祖比千年的老狐狸还要狡诈三分,立刻就明白了长平公主的心意,登时就把胸脯子拍的山响:“殿下放心……还请万岁放心,旁的大话我也不敢说,只要我老崔还有一口气在,这巍巍宁城就有若泰山之安,谁要是敢不老实……嘿嘿……”
大凡是枭雄人物,每临大事之时,都会分外冷静。但崔耀祖不是什么枭雄,到了这个时候反而愈发的亢奋,很是有种“老子终于要登场了”的那种冲动,他早就知道应该怎么做了。
就凭我老崔的本事和手段,还有李吴山那小子留在江南的“暗桩”,再次定住这金陵之地,应该问题不大,但江南之大又何止一个小小的金陵城呢?
“我可以确保金陵无事,但这金陵之外的事儿么……恐怕就有心无力了。”
金陵之外?崔耀祖在暗指什么?
长平公主很清楚的知道他在说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