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正是大宋朝正衙常参的日子。大宋朝因唐制度,即是遵循唐朝的制度,正衙则日见,群臣百官皆在,谓之常参。后唐明宗始诏群臣每五日一随宰相入见,谓之起居,宋因其制。大宋朝初期,正衙常参的日子,也是五日一次。
文武百官去文德殿正衙上朝,就是宋朝的常参,由一名宰相押班。而一般是初一十五的正衙,才会在文德殿。
而如果每五日一朝的起居朝会,则是在崇德殿或者垂拱殿内,以中书,门下两省官员为班首,也就是站在前面。其次文武百官按照品级站定。殿内有仪仗,
而大宋朝的官制和朝议制度,在神宗元丰年间,曾经改制,就是著名的元丰改制。但是现在,起居都是垂拱殿或者崇德殿居多。
而参与朝议的官员们,则是拂晓三刻不到的时间,就要在殿外等候。因此,住在京城的官员们,四更天便要起床,那时候天还没亮,不然便会迟到,迟到是失仪的罪过,这罪过可大可小,全看皇帝的心情。处罚得重的则是罢官,降职都有。处罚得轻的,则是重责几句,即是皇帝责备几句便了事。
沈伦也许是年纪大了,觉少的缘故。也许是有重要任务,不敢耽误的缘故。今天的朝议,沈伦来得很早,心里还在默默的酝酿着朝议的神情。
既然朝会是由中书门下两省的官员,大家都跟随宰相参与朝会,当然是宰相们站在班首了。而宰相们都有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职位,因此也算是中书门下两省的主管上级。
第一位的,是刚刚升任为首相的赵普,赵普现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昭文馆大学士,大宋朝的首相。因为赵普是前朝时期的旧臣,当年都已经是宰相,只是被太祖被贬了下来。现在靠着金匮之盟的功劳,继而再次为相。
赵普心里也知道,自己今天今日的地位,正是官家所赐,因此,擅长揣摩人心的赵普,却是丝毫不敢违逆官家的意思。
而次相正是沈伦,和赵普一样,沈伦则是比他早了三个月上位,三个月前,宰相薛居正去世,沈伦才升为宰相。
另外还有次相卢多逊,中书侍郎,平章事。这个平章事,却比起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小了一个级别,但是却有个中书侍郎的职位,加上兼任着兵部尚书。因此,本来是副相的职位,却成为了名副其实的次相。
余下各官员按班次站定,早有内宦引领下,却见皇帝从内殿转出,众臣一起下拜,山呼万岁。
礼毕,赵光义说道:“诸位卿家,今日有何事需要商议,请速速奏来!”
于是,那些准备好的臣子们,什么御史台,谏院等官员们,纷纷奏报,都是些鸡毛蒜皮的小事,赵光义根据情况,有的准了,有的再议。
就这样消磨了大约半个时辰,赵光义见沈伦还没有动静,便有些着急。就这个时候,却见工部尚书扈蒙出班奏道:“皇上,河中府水灾已经赈灾完毕,现在时节,正是征发民夫,重修水利的时候!恳请皇上,早日下旨,修筑河工,为河中府百姓,求一个安定的生活!”
赵光义一听,问道:“既然如此,可让户部拨下钱粮用度,着水部负责此事即可!”
水部就是专门管理水利的部门,属于工部下面的一个部门,但是却相对又独立的部门。级别没有达到六部的级别,但是却比其他下属部门要重要很多。而负责的官员,便是都水监。
此刻的六部,都还在中书省和门下省以及三司衙门的管辖之下,而尚书,侍郎之类的官员,大多作为加衔。其中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还有枢密使,一般加衔尚书,因为本来就是宰相了。
而参知政事,平章事,枢密副使,这一类,是副相,一般加侍郎。但是,也有例外,有的还没有成为宰相,便加了六部的侍郎衔,一般这些人便是资历,威望卓著的人物,也就是下一批宰相的候选人。
枢密使和枢密副使,是枢密院的长官,掌管着军事。枢密院和合并的中书省门下省,并称两府。但是现在赵光义却是用文官担任,也算是宰相一级的官员,但是却因为主管军事,不管政务,所以便显得权利小了一些。
而扈蒙因为修撰《太祖实录》有功,升为了工部尚书,成为了准相,后他一起修撰《太祖实录》的,还有沈伦,李昉两人。而李昉本来资历也能做到宰相了,但是却是因为他本是南唐降臣的缘故,因此,三人当中,只有沈伦顺利晋升了宰相。
所以,扈蒙的奏议,赵光义还是很重视,况且现在本来就是自己关心的问题。而这些个宰相们,却相当于后世风副县长一类的,分管着各个部门。赵普连忙站出来说道:“皇上,现在粮食赋税还没有完全收缴进京,要重修河中府黄河河工,恐怕力有不逮!”
赵普现在也是挺无奈的,自己以前辛辛苦苦经营的关系,因为很长时间罢相的原因,现在早已经被排挤得七七八八了,现在的朝中,很多重要职位的官员,都是魏王赵廷美的人。他的势力便算是最为强大的了。
遇到这个关键时刻,也只有自己出头了。但是,一个人声音,毕竟有限。现在赵普虽然贵为首相,但是却威望是大不如前。
这个时候,却有一人站出了出来,说道:“皇上,现在正是快要入冬的季节,正是农闲时期,恰好可以征调民夫,依微臣看来,可以先准备一些物料,大约一个月以后,漕运转运衙门的粮税抵京,便可开始修筑!”
赵光义一看,此人正是宋琪,宋琪掌管三司,却是三司勾都院的主管判官。说起宋琪,本来在赵光义继位以后,准备加授官职,却被赵光义做开封府尹时候,极其敬重和信任的两个人排挤,一个叫做程羽,一个叫做贾琰。
程羽此人,擅长诗词歌赋,但是却不精通政事,然而遇到性嗜学的赵光义,很是尊敬他。加上为人谨慎,性情敦厚,因此赵光义继位以后,让他去做了开封知府,然后又回老家四川,做了成都知府。
因为他性情敦厚,就是老好人一类的,因此做知府的时候,和上下级,同僚的关系都很好,加上这是皇帝重视的人物,大家也愿意捧他一下。
回京之后,先后做了礼部侍郎,端明殿学士,后来更是做了文明殿学士,成为了翰林学士之首。但是因为资历的缘故,和副相还是差了一步。
而贾琰,却算是能力比较强的了,和程羽比起来,虽然才学差了一点,但是政务能力强,赵光义知道,江山是自己的,官职是别人的。所以,对程羽敬重是敬重,却不像对贾琰这样委以重任。
赵光义继位以后,先是拜左正议大夫、枢密直学士。没多久,便擢三司副使,成为朝廷赫赫有名的大员,只要再熬一下资历,过上个两三年,至少便能参知政事,做上副相的位置。哪知道,这个贾琰,没宰相命,没过一年,便死掉了。
而正是两人在官家面前说了很多坏话,所以宋琪才捞了个三司勾院的位置。恰好三司衙门主管粮食赋税,主管盐铁,度支,户部等,权利还是比较重大的。可见赵光义还是念旧情的。
赵普正要反驳,却见卢多逊说道:“皇上,臣认为不妥!”
赵光义又是一愣,这一向识时务的赵普,今天居然没有头一个反对,反而是该反对的卢多逊,却反应迟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