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点他敢肯定。
要怪就怪自己年轻气盛,不懂得家世的重要,以为自己到哪都能翻云覆雨,结果到了这院里,屁个浪花都没有,想要升迁,更是遥不可及。
但在这个节点,他还是得沉住气,徐徐图之。
新宁村的“认领一片田”的项目到了收获的季节。
村里又搞了一个收割稻谷的项目。
为了不影响整体收割进度,村里专门划了两块田地出来搞这个项目。
宣传语是“秋天的第一把收获。”
其核心内容就是你付费过来干活。
奖励是你割的越多,能低价购买的大米份额越多。
付费干活可能没人愿意来,但换个名目,说亲子共创项目,亲近大自然,懂得爱与感恩,大米是怎么来的等等,冠上这些名头,一百多块钱就能玩一天,游客还是认可的。
旅游这块主要是陈启和黎帆在抓,他们在不断创新的时候,坚持服务为本的宗旨。
一手抓项目一手抓服务。
他们坚信,再好玩的项目只要让游客糟心都白扯。
经过这段时间的磨合和调整,善于推销的去卖东西,做饭不好吃的换成厨艺好的。
农家饭还实行了米饭免费政策,新的大米就是好吃,所以这也带动了村里大米的销售。
陈启和黎帆嗅到到了更大的商机,他们向村里提议,定制专门的大米袋子来区别市面上的新米。
包装要质量要好,且商标要醒目。
旅游项目的推行,关系着各家各户的利益。
原来村民不关心,那是因为村里没啥钱,一年到头也就卖土卖树那点钱。
现在上了旅游项目,很多家的村民都可以去上班,自然是格外关心营收的。
村里编了十个小组,选了很多年轻的组长出来。
这些人年轻,有干劲,直来直往,不懂人情世故,还有点愤世嫉俗在身上。
虽然随之而来的是冲动,不稳妥,性子冲,但综合考虑,还是利大于弊。
这时就有组长提出,大米是民生产品,价格无法提高太多,如果包装费用上去了,势必要提价,毕竟羊毛出在羊身上。
黎帆提出了反对意见。
她说:“我们的顾客主要是市区的游客,基本都生活在城市的楼房中,一家三口或四口人居多,让他们一次性买五十斤的大米,他们可能要吃很久,所以小包装才是他们的主购产品。”
“我们有二十斤的小包装。”有人补充道。
黎帆说:“我的意思是做一款5到1o斤的小包装。”
“袋子要设计的精美,类似了棉布米袋那种,具体样式我们先不讨论。”
“我们是搞旅游的,必须拿出点不一样的东西,哪怕就是一个小小的包装,让客户有更新鲜的体验。”
有组长认为这个提议过于理想化,道:“我觉得这种袋子的成本过于昂贵,如果是5斤,袋子成本就会成为沉重的负担。”
还有人附议:“大米是需要密封来保持香味和油性的,如果是纯棉袋子,一段时间后,大米就会失油。”
陈启负责网络运营,他能理解黎帆的点在哪里,他道:“我同意黎帆的观点。袋子不应该算在大米的成本里,应该算作项目的运营成本,也可以算在门票里。”
喜欢等他知我意请大家收藏:(919191yg91)等他知我意更新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