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向孙将军提议:可在江水沿岸屯田,江北三万,江南两万,十二分休,常驻四万人,且田且守。”
“水丰常三倍于中原,计除屯田的耗费,每年可得五百万石谷用于军资。”
“六七年间,就可以囤积三千万石在江上,可供十万之众吃上五年。”
“孙将军觉得此策太缓,未能采纳。”
顿了顿。
陈宫叹气:“昔日我跟张孟卓在兖州起兵时,本可击败曹操,却受困于蝗灾,士民将士皆无余粮。以至于兵败兖州。”
“袁术在淮南原本积粮颇丰,不巧因为天灾闹饥荒,以至于江淮民相食,大势衰落。”
“经此两事,我忽然豁然开朗,终于明白刘标为何会一直致力于农耕。”
“如今徐州各地,皆传刘标稷子之名,以十五税一的薄税竟也能让刘备年得百万石。”
“刘备在境内又开设了大量的义舍,若无足够的粮食储备,是不敢如此浪费的。”
“我有时候都怀疑,徐州的囤粮会不会都超过了千万石。”
“若真如此,徐州就可以跟孙将军打持久战,令孙将军无粮退兵。”
“到那时,徐州又出兵江东,孙将军若是强征粮草就丢了民心,若是不征粮草就难以抵挡徐州。”
陈宫心中感到一阵烦闷。
曾经瞧不起的刘备父子,如今在徐州如日中天。
曾经心存鄙夷的种田子,如今成了徐州的核心。
徐州越强,陈宫就越不甘心。
没了我陈宫,吕布竟然活得更好?
张纮蹙眉。
作为孙策征战必带的近臣,张纮对孙策如今在江东的局势也是颇为清楚。
陈宫说的,张纮何尝不知?
孙策嫌弃陈宫的计策慢,张纮也能理解。
二十五岁,就凭本事打下江东,又击败了黄祖,将势力范围延伸到了长沙郡的巴丘。
孙策不该骄矜吗?
孙策不能骄矜吗?
势如破竹,无人能挡,又岂会采用陈宫那需要屯田六七年的缓计?
孙策想的必然是:六七年?我都能打下半个大汉了!
“刘标致力于屯田,想必也疏于练兵,比起孙将军的虎狼之师,我不认为刘备吕布能对孙将军构成威胁。”
“公台你方才不也说,破寿春的关羽,易如反掌吗?”
“我等谋臣,应孙将军的需要,替其出谋划策即可,至于孙将军如何选择,我等不应该强加干涉。”
“孙将军才是真正统兵打仗的那一个,不一定非得求稳。”
张纮憋了半晌,最终将观点倒向了孙策。
陈宫暗叹一声。
若张纮都不肯去劝孙策,就无人能劝孙策了。
【为什么我遇到的都是不肯听我良言的?】
想到这里,陈宫更气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