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拖拖拉拉过了正月,方远才询问尤晓莺这周末尤父尤母有没有空,透露出想安排家长见面的意味。
尤晓莺回家如实地禀报给了父亲大人和母亲大人,瞬时两位就开始了讨论会,关于那天去哪家饭馆的问题……尤晓莺觉得父母未免小题大做了,方家那边没个心理准备,到时候闹了笑话,弄得双方都尴尬。一番死磨硬泡还是让父母改了主意,就在家里准备一顿便饭和方远家长见个面。
尤母拿女儿没办法,用食指戳着尤晓莺的脑袋恨铁不成钢道:“我怎么生了你这个蠢丫头,这都还没嫁过去就处处为未来的公公婆婆考虑了!我和你爸是那种喜欢给人难堪的人吗?”
尤家娶了三个儿媳妇,父母和每一个亲家都相处得跟多年老友似的。在这点上尤晓莺必须承认自己确实多心了,赶紧挽着尤母地胳膊陪笑脸,总算把父母哄高兴了。
双方家长见面当天气氛也比尤晓莺想象的融洽。
尤晓莺事先没少在父母面前做方远父母是庄稼人,不太讲究,心眼实在、说话直这一类的铺垫,不过真正等到方家三人进门的那一瞬间,尤晓莺还是清晰地从父母眼底看出了满意的神色。
方父母今天就像变了个人似的,精气神十足,和城里人没两样。方父上身穿了件棉夹克,配了双皮鞋,衣服鞋子应该是方远,尤晓莺有点影响这些都是她陪去挑的。方父和儿子身形差不多,穿上去也分外合身。方母一身紫红色的夹袄,再配上她那满面红光的好气色,面相看上去也年轻了七八岁。从进门起方父的腰背就挺得笔直,加上他有意思地放缓步伐,不留心还真看不出来他腿脚不便。
毕竟是儿女亲家头一次正式见面,对方家长刻意打扮,也显出了对这件婚事的诚意。尤父尤母的笑容也热络了几分。
作为各自的大家长,尤父和方大志默契地没急着开口,反而让两个当母亲的出面寒暄。
方母当着客厅里坐着的一屋子人,亲热地拉着尤晓莺的手,言语间简直快把她夸出花儿来了:“晓莺妈,要我说还是养女儿好,这闺女贴心。”
“你看。”说话间就指着自己身上的新棉袄,“我这儿子长这么大就从没往家里捎带过什么东西,这不前阵子他和晓莺去逛庙会,回来就给全家人都带了礼物。他凭这孩子那不开窍的脑子,要不是晓莺提醒,我这辈子都指望不上他这点孝敬。”
给家里人带东西可是方远和方茹的主意,怎么都把功劳算到了自己头上了。尤晓莺可不敢贸然应下,趁大家的注意力被方母吸引,急切地做口型询问方远:你和方茹回家怎么交代的呀?这种事很容易露馅的。
安然坐在父亲身边的方远显然是留意到尤晓莺的不安,他微微向尤晓莺的方向颔首,用眼神示意她别担心。
尤晓莺稍微镇定下自己的心神,开始和方远一样安静地当听众,看着四个家长一来一往。
父母即使不主动夸耀自家的孩子,也是乐意听到别人说儿女的好话的。尤母的眼角微挑,“的确,这女儿是比男孩子细心些,也会多费点心思在生活细节上。但你们家方远也是个好孩子……”
见面的最初阶段就从两个母亲互相夸奖各自的儿子女儿开始,聊着聊着她们还找到了彼此家庭相似的地方,女人的天性比男性更适应交际,不多时两人称呼也从“晓莺妈”、“方家妈妈”变成了“亲家母”来,“亲家母”去。
“真是巧了,你们家是四个孩子,我家也刚好是四个。不过,阿远是最大的那一个。”
“老大好,老大稳重,从小知道照顾家里弟弟妹妹,以后成了家也懂得疼人……”
不得不说尤母和方母大有相见恨晚的意味,除去生活环境、教育程度这些背景,谈起儿女来话匣子止都止不住。
“咳、咳。”方大志出声打断两个女人好比一千只鸭子的谈话,开始切入正题,“晓莺爸爸,今天我们特地上门是想商量一下,我家阿远和你家晓莺这两个孩子的婚事。我们两家的情况你大致都清楚了,说句实在话,这婚事还是我们方家高攀了!”
“方老弟,你这是那的话,我们尤家从我这往上再数一辈还不是地地道道的庄稼汉,满脚黄泥的泥腿子,我小时候照样在地里耕田插秧,谁又高攀了谁了呀!真正论起来我还佩服了把几个子女陪养得很出息,家里出了一个大学生是运气,第二个就只能说是能耐了!不像我家这几个越活越回去了,老话都说了,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他们一个个在读书上就没那个天分。”
尤父对方远的家庭是抱有好感的,准确说是对这个能培养出两个大学生的家庭有天生的好感。在尤父他这辈人眼里会读书就能有个好前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