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p;&esp;李夫子摆摆手,示意张芸把东西带回去。
&esp;&esp;冯氏既然牵这个线就说明这家人跟杨家关系匪浅,既如此不如免了束脩,乱世之中活着已是艰难,又何必再去计较这些。
&esp;&esp;张芸坚定的摇头说什么也不愿意带回去,赵大义神色拘谨,磕磕巴巴的说:
&esp;&esp;秀才老爷千万要收下,我们虽是乡下人,可也知道拜师读书是需要交束脩的,
&esp;&esp;说罢又挠挠头,显得更加不安:只是出门逃难又遇山匪,实在拿不出像样的拜师礼,还望秀才老爷莫要嫌弃。
&esp;&esp;说完又朝怀里掏了掏,掏出贴身带着的四两银子,这是他们安家立命的根本,如今为了儿子的前程舍了又如何。
&esp;&esp;李夫子无奈,捏了捏眉心道:这样吧,你们带来的吃食我收下,银子就带回去吧,我是不会收的。
&esp;&esp;李夫子发了话,夫妻俩对视片刻便也不再强求,只下定决心以后常给夫子多送些吃食。
&esp;&esp;秀才老爷仁善。夫妻俩弯腰拜了拜,这事便定了下来。
&esp;&esp;条件简陋没有茶水,冯氏便简单用山泉水代替。
&esp;&esp;赵栓子恭恭敬敬拜了三拜,敬了茶,夫子便又多了个学生。
&esp;&esp;以后叫你文淮如何?通文达理,河汉江淮。
&esp;&esp;赵栓子对着李夫子又磕了个头恭敬的说:多谢夫子赐名,我很喜欢。
&esp;&esp;以后他就是有大名的人了,赵文淮!
&esp;&esp;周围的村民见了没有不心动的,都在商量着能不能把自家后辈送过去跟着读书。
&esp;&esp;可仔细一想又摇了摇头,张芸跟冯氏关系好,有冯氏牵线秀才老爷才收了赵栓子。
&esp;&esp;夫子看在冯氏的面上没收赵栓子束脩,他们可没有那么好运,全家指着这点银子到了新的地界安家立命,怎么会舍得拿来读书。
&esp;&esp;而且自家孩子是不是读书的料他们能不清楚?
&esp;&esp;整天挂着两筒鼻涕光着屁股蛋要吃的,都不好意思带到秀才老爷面前显眼,还是不要浪费这个冤枉钱了。
&esp;&esp;不少村民因为各种原因歇了心思,可也有部分人家一直惦记着。
&esp;&esp;杨平一家就是其中之一,他有两个儿子,若是都能跟着读书,总有一个能出息吧。
&esp;&esp;可想起借狗那档子事,他又暗恨,他连冯氏家的狗都借不到,又怎么能让秀才老爷免费收下他的两个儿子呢?
&esp;&esp;都怪杨晚那个赔钱货,分不清远近亲疏,这种好事不想着亲戚,居然便宜外人。
&esp;&esp;可他一个男人又不好跟妇人掰扯,想了想拽了拽旁边低头摘菜的自家媳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