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多数人认为郑和出使的目的是为了通好他国。因为郑和每到一地,都不厌其烦地告诉各国,天朝地图辽阔,百物富庶,风俗醇美,邀请各国君臣都前来观瞻中国的文物制度,回国以后效仿中国,并保持密切的联系。通过郑和以及其他使者的活动,各国来到中国的使臣&ldo;相望于道&rdo;,前后不绝。根据不完全的统计,在郑和下西洋期间,共有四个国家的十一位国王到过中国,反映了中国与西洋各国通好的盛况,这是郑和出使的结果。
近来还有学者提出,郑和七次下西洋,其使命应随时间推移而有所不同。一种说法是,十五世纪初,铁木尔帝国崛起于中西亚,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十一月,铁木尔调兵数十万准备东征中国,但于次年二月死于途中,所以同年六月朱棣遣郑和第一次出使,大概是想联络印度等国抄袭铁木尔帝国的后方,牵制它东袭。后六次则是为了寻求通西方的航路和达到通商的目的。还有一种观点虽然同意郑和后六次的使命如前所述,但同时指出第一次带有扩大贸易、提高威望和联络印度等国的三重任务。第三种看法则认为,郑和前三次下西洋,主要是为了和东南亚、南亚沿海诸国建立一种国际和平局势,附带解决&ldo;疑惠帝亡海外&rdo;的问题,后四次则主要是向南亚以西,继续向未知世界前进,通过开辟新的航路,让从来不通中国的海外远国&ldo;宾服中国&rdo;。
以上各家之言,应该说都有自己的根据,使人有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的感觉,而究竟哪一种说法更符合历史的真相,恐怕在短期内还难有定论。
无敌舰队郑和下西洋规模之谜
郑和船队究竟几下西洋?船队的确切规模究竟如何?刘大夏的一把大火令后世对这一盛事产生了无限的遐想,关于郑和的船队具体规模和船只的大小、下西洋的次数与到达地区的争论,目前仍然众说纷纭。
十五世纪的印度洋上,航行着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船队。美国著名历史学者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其名著《全球通史》中曾这样写道:&ldo;这些探险队的规模和成就之大令人吃惊。第一支探险队由62艘船组成,共载28000人……一般的船宽150尺,长370尺,但是最大的船宽180尺,长444尺。它们与哥伦布的小旗舰‐‐宽25尺、长120尺的&lso;圣马利亚号&rso;相比,是名副其实的浮动宫殿。&rdo;这支无敌舰队便是郑和率领的船队。明朝关于郑和下西洋的材料都藏于兵部,成化年间兵部郎中刘大夏因为反对皇帝再遣使下西洋,便将相关档案资料都付之一炬,从此有关郑和船队的完整记载便不复存在。后世人们对于郑和下西洋的规模、宝船的大小尺寸以及所到的地区等,产生了多种不同的说法。
郑和的特混编队
郑和下西洋的宝船是郑和航海史研究上的重要问题。所谓宝船,也就是郑和船队中形体最大,并在史籍中留下了具体尺寸的大海船。近年来,围绕宝船究竟有多大这一问题,人们看法不一。最常见的是根据《明史&iddot;郑和传》的记载,认为郑和出使时曾&ldo;造大舶,修四十四丈,广十八丈者六十二&rdo;。明朝造船是采用所谓淮尺,一淮尺约合现在的0342米。照这样的标准换算,大型的宝船其长度大约为1518米,宽度为616米,堪称&ldo;体势巍然,巨无与敌&rdo;。而在另外一些史料包括马欢的《瀛涯胜览》及《郑和家谱》,其中的记载也与此相符。由于马欢曾经作为翻译跟随郑和三次出使,因此有人认为他的记载应该是完全正确的。
不过也有人指出,按照明朝的造船技术是不可能造出长四十四丈,宽十八丈的大海船的。因为根据船的长度和宽度推测,宝船的排水量要达到三万吨,这比现在的万吨轮还要大,在当时造出这样的船只是令人难以置信的。还有人从航海与造船角度分析,认为宝船的长度和宽度之比过小,并不适合在海上航行,因此有可能是史籍记载有误,或者在史籍传抄过程中发生了错误。
但是同样有人根据对中国造船史的研究指出,当时造出这样的船只是完全可能的。因为唐宋以来,中国的海外交通事业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唐朝的时候就已有长二十多丈的海船,可以装载六、七百人。到了宋朝,就已经能够建造长四十余丈的巨型海船了。元朝时,也有能够容纳数千人的大船。有了这样的基础,再加上明初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完全可能具有建造大型宝船的能力。
最近又有学者通过研究指出,即使当时能够造出这样大的宝船,那也只是一种摆设。因为大号宝船有速度缓慢、适航能力差、操驾极不灵便、船体结构强度弱等明显的技术缺陷。如果以它作为旗舰,率领庞大的混合舰队航行在浩瀚的大洋上,最起码它的缓慢速度会影响整个舰队的航行与安全。因此,他们推测,大号宝船并不是一种实用的船型,它不应该是下西洋船队中的一员,而极有可能是专供起航仪式上朱棣乘坐的,朱棣坐在大号宝船上,在江中为众船众星捧月般走上一段距离,以示郑和船队为大明帝王之师。
关于宝船的船型也是一个有争议的话题。1957年5月,在南京三叉河也就是昔日的宝船厂遗址,出土了一根铁力木制成的舵杆,经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技术研究所研究推定,是郑和宝船上的舵杆,而郑和宝船则属于沙船类型。但到了1983年的一次郑和专题学术会议中,这一说法又被推翻。学者们根据文献记载宝船的主要特性、参数及长宽比值分析,再考虑到南海和北印度洋波涛汹涌和气象恶劣等条件,认为郑和宝船应当属于在福州建造的尖底福船型船只。当然还有人指出,郑和船队中的宝船应该既有福船型,又有沙船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