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王小说网

帝王小说网>荒野寒山pan > 第76章(第1页)

第76章(第1页)

与寒山之生没有确定日期不一样,寒山之卒有着确定的日期,这个日期来源于天台民间。自明代嘉靖年间起,张姓迁居于寒山隐居的寒石山脚下,村因其姓而名&ldo;张家桐&rdo;村(目前以陈姓为主),该村自其时起,世代相传,均以九月十七日(阴历)作为寒山的逝世日子,每年都设祭以纪念,至今如此。虽说这种传说并没有可靠的文献记载,但是,在将寒山作为一种民间的宗教信仰形态的前提之下,这种世代相传的论点至少具有某种程度上的合理性。再者,寒山其名即是由&ldo;寒石山&rdo;而来,其晚年一直是隐居在该地,这也是一个不能不关注的问题。因此,我们将寒山去世的日期定在九月十七日,聊备一说。同时,依民间的说法,寒山是在明岩去世的,死后即葬在明岩。此事释传灯的《天台山方外志》可以作为旁证,在其书中,传灯曾对寒山塔作了记载:&ldo;寒山塔,在寒岩寺右洞侧,寒山入灭,有梵僧杖锡黄金锁子骨,或问,对曰:&lso;吾拾菩萨舍利归西天耳!&rso;&rdo;这表明寒山至死一直是在寒石山,未曾离开。由此可见余嘉锡先生所论寒山于贞元九年(793)遇沩山灵祐后离开天台之不确。寒山墓塔之位置,即在寒石山明岩洞右洞侧象鼻峰顶[2]。

二、寒山与天台

寒山为陕西咸阳人,这在寒山诗中是可以得到印证的,《寒山诗》中有言&ldo;游猎向平陵&rdo;(《寻思》一〇一)、&ldo;出入帝京里&rdo;(《董郎》一三七)以及&ldo;肠断忆咸京&rdo;(《去年》一八〇)等语,此处&ldo;平陵&rdo;即指汉昭帝墓,在今陕西咸阳市西北;&ldo;帝京&rdo;即是长安;&ldo;咸京&rdo;,即指咸阳。这两首诗是寒山对其早年生活的回忆,表明其早年生活的范围即在唐都长安、咸阳一带,咸阳在当时属于京兆府,此处以京兆咸阳作为寒山的出生地,比较切合寒山诗中所言情形。而在安史之乱以后,寒山子离开了咸阳,辗转到了天台,最后归隐于天台寒石山。这是对于寒山子生平大致轮廓的确定,而要对寒山子整个行迹进行考察,需要解决的问题是:

第一,寒山子离开咸阳之后是不是直接就到了天台?

第二,寒山子到天台之后是不是直接去了寒石山?

关于第一个问题,我们认为,寒山子在离开咸阳之后,经过了一个短暂的流落期(大概三四年)之后,大约于上元元年(760)来到天台。这个短暂的流落期,寒山子先是到了荆州。据《旧唐书&iddot;地理志》:&ldo;自至德后,中原多故,襄、邓百姓,两京衣冠,尽投江、湘,故荆南井邑,十倍其初,乃置荆南节度使。&rdo;又,《寒山诗》中有&ldo;送客琵琶谷,携琴鹦鹉洲&rdo;(《忆昔》一七八),其所言的&ldo;琵琶谷&rdo;即在今湖北郧县,处于汉江边上,离荆州很近;&ldo;鹦鹉洲&rdo;即在今湖北武汉汉阳鹦鹉湖。《清一统志》载:&ldo;湖北武昌府,鹦鹉洲在江夏县西南二里,祢衡墓在鹦鹉洲,今沦于江。&rdo;据此可以断定,安史之乱后,因长安一带混乱,两京很多士人均逃亡荆州一带,以避战乱,寒山子亦随之越秦岭,下汉水,走襄阳,至荆州。在荆州,寒山子过着优游的生活,自称&ldo;山林人&rdo;(《元非》二八一),在荆州琵琶谷、鹦鹉洲一带,&ldo;乐山登万仞,爱水泛千舟&rdo;(《忆昔》一七八)。这样的生活毕竟不能让寒山子完全静下心来,真正地做一个&ldo;山林人&rdo;,因为此时离寒山子科场失败的经历尚不远,寒山子依旧抱着儒家救世济民的思想,所以,在荆州的山隐生活大概过了一两年,寒山子也就厌倦了。&ldo;元非隐逸士,自号山林人。仕鲁蒙帻帛,且爱裹疏巾。道有巢许操,耻为尧舜臣。猕猴罩帽子,学人避风尘。&rdo;(《元非》二八一)这里很直观地表现出了寒山思想的转变,原本有济世之志的寒山,不甘在荆州过着隐逸的生活。&ldo;仕鲁&rdo;,意味在鲁地为官,据此推测寒山子或者曾经到过山东某地,做过一段时间的胥吏,从寒山子的思想演变而论,应该是可以成立的。故寒山子离开荆州之后,辗转到了山东,也担任了当地的一个胥吏,以求实现其政治上的抱负。从仕之后的寒山方真正体会到官场的黑暗,而这是其无法忍受的。此刻,对于寒山子来说是一个转折。早年科举屡屡不第,已经极大地打击了他的救世之志,此时作为一个胥吏对现实政治所感到的无奈,使得寒山子最终放弃了儒家救世的理想,选择了归隐,&ldo;道有巢许操,耻为尧舜臣&rdo;,这对于寒山来说,是必然的选择。在山东为胥吏的时间很短,大概在上元元年(760),摒弃儒家济世理想选择&ldo;巢许&rdo;之道的寒山子来到天台。

到了天台之后,寒山子是否直接就去了寒石山呢?

自从闾丘胤的序被认定为伪序之后,晚唐杜光庭在《仙传拾遗》中关于寒山子的记载就成为了直接可靠的材料:

寒山子者,不知其名氏。大历中隐居天台翠屏山,其山深邃,当暑有雪,亦名寒岩,因自号寒山子。好为诗,每得一篇一句,辄题于树间石上,有好事者随而录之,凡三百余首,多述山林幽隐之兴,或讥讽时态,能警励流俗。桐柏征君徐灵府序而集之,分为三卷,行于人间。十余年忽不复见。

这里,杜光庭提到了翠屏山,也提到了寒岩,按照行文,似乎翠屏山就是寒岩,就是寒石山。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太平广记》所引的只是杜光庭《仙传拾遗》中的一部分,《仙传拾遗》一书已佚,因此它本身就是一个残篇,文字的完整性是无法保证的,故而,我们不能据此认为翠屏山就是寒石山,实际上是两个截然不同的地方。查考历代天台山志书,翠屏山在天台有二:南翠屏和北翠屏。南翠屏在今天台县南平乡翠屏村,清张联元《天台山全志》:&ldo;翠屏岩在天台南二十五里,有龙湫。《天台山方外志要》云:&lso;山形壁立如屏风,故名。&rso;远望山势,中立如案,两端略起,似展诰轴,又名展诰屏。&rdo;北翠屏则在天台桐柏宫西南,徐灵府《天台山记》:&ldo;天台观在唐兴县北十八里,桐柏山西南瀑布岩下。旧图经云:&lso;吴主孙权为葛仙公所创&rso;。最居形胜,北沿王真君坛,东北连丹霞洞,西北枕翠屏岩。故孙兴公《天台山赋》云:&lso;搏壁立之翠屏&rso;,即此岩也。仙坛与翠屏岩耸空斗峙,瀑布迸流落落西崖间,可千余丈,状素蜺垂天,飞帛触地。&rdo;既然,翠屏山在天台有两处,大历年间寒山子所隐居的究竟是南翠屏还是北翠屏?我们认为应当是北翠屏。原因有二:其一,唐代道教兴盛,桐柏为道教金庭福地,继司马承祯之后更是声名煊赫,慕名到桐柏宫修仙的人不在少数,寒山早年受道家思想以及当时社会风气的影响,入天台之初即去桐柏宫附近是可信的。其二,就地理位置而言,北翠屏靠近县城,寒山入天台之后,就近选择居所,也是非常自然的举措,况且此地又在佛教天台宗的祖庭国清寺附近。基于以上两者,将寒山初入天台归隐之地定位北翠屏是可行的。这在《寒山诗》中也是可以得到佐证的,《平野》(二六三):&ldo;平野水宽阔,丹丘连四明。仙都最高秀,群峰耸翠屏。远远望何极,矹矹势相迎。独标海隅外,处处播嘉名&rdo;,以及《迥耸》(二六六):&ldo;迥耸霄汉外,云里路岧峣。瀑布千丈流,如铺练一条。下有栖心窟,横安定命桥。雄雄镇世界,天台名独超&rdo;,就这两首所描状的景色而言,实际上就是对于桐柏山、桐柏宫的称颂,这里的&ldo;翠屏&rdo;当是指北翠屏无疑。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