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do;塞防派&rdo;以左宗棠为代表,主张抗俄优于抗日,新疆决不可弃。左宗棠认为:&ldo;重新疆者所以保蒙古,保蒙古者所以卫京师,西北臂指相连,形势完整,自无隙可乘。若新疆不固,则蒙部不安,匪特陕甘山西各边时虞侵轶,即直北关山亦将无安眠之日。&rdo;放弃新疆,将令整个中国失去西部的国防缓冲地带,只能导致今后的&ldo;塞防&rdo;成本更为高昂。而且,不战而弃新疆,对于民心士气及朝廷威严都将是沉重的打击,也不利于加强海防。
&ldo;塞防派&rdo;得到了更多的支持,当时的大清精英阶层普遍将俄国看做是战国时的强秦,危害最大。林则徐在伊犁&ldo;靠边站&rdo;时,就曾严峻地指出:俄国&ldo;将来必为大患&rdo;。著名思想家郑观应认为俄国&ldo;尤为中华之所患&rdo;,提出&ldo;防英乎?防法乎?抑防俄乎?曰:防俄宜先&rdo;。薛福成则认为:&ldo;泰西诸国,畏俄忌俄,如六国之摈秦。据守海道,扼其咽喉。御俄之水师不得纵横四出,俄人亦以久居陆路,未骋厥志,辄思发愤为雄……俄非无事之国,不得于西,将务于东,此必之势也。&rdo;
&ldo;海防&rdo;与&ldo;塞防&rdo;的选择,对大清中央来说,是痛苦而艰难的。两相比较,&ldo;塞防&rdo;似乎更为紧迫:
一、日本人的目标还只是琉球,而非台湾,琉球远在波涛之中,即使弃置,也还不伤根本;而新疆与内地山水相连,一旦失守,整个国防西线立即崩溃,无险可守。
二、琉球毕竞只是藩属,关乎&ldo;面子&rdo;,并不直接牵涉到军事或经济上的实际利益,而新疆则直接关系到国家安全的&ldo;里子&rdo;。
三、俄国与日本相比,威肋更大。俄国既不同文,更不同种,而且力量强大;日本同文同种、一衣带水,而且力量还比较弱小,即使翻脸,也容易善后。
四、危机紧迫程度不同,新疆危机迫在眉睫,稍有延误,则整个西北局势就会糜烂,而琉球乃至台湾危机,还在萌芽发展,对日以防为主。
更为重要的是,新疆的叛乱既混合了种族矛盾,也混合了阶级矛盾,其与太平天国的余部及捻军等都有呼应,当然是心腹大患。
几经权衡,中央终于下定决心:在逐渐兴建南北洋海军的同时,国防重点向西北倾斜,全力解决新疆危机!
第二十五章天山风雨
【中俄关系急降到冰点。感到颜面扫地的俄国,一方面在伊犁地区大举增兵,尤其是增强炮兵,另一方面派出大量军舰,巡弋渤海和黄海,摆出可能攻击华北腹地的架势,战争风云笼罩中国。】
1875年,左宗棠受命为钦差大臣,统帅三军,入疆平叛。左宗棠的方略,核心就是&ldo;攘外必先安内&rdo;,全力平叛,暂时不触动对俄的伊犁问题。左宗棠的第一步战略目标就是收复乌鲁木齐,这既是俄国人当时答应的归还伊犁的条件,也是稳扎稳打所必需的,&ldo;乌城形势既固,然后明示以伊犁我之疆索,尺寸不可让人&rdo;。
左宗棠在战场上进展顺利,1876年3月,其总部移驻肃州,不久平定了天山北路,而阿古柏的前沿设在达坂城,双方隔岭对峙。
这时,阿古柏的支持者英国着慌了,其驻华公使出面调停,希望中国能考虑将阿古柏的&ldo;哲德沙尔&rdo;国作为属国;英国外交部也在伦敦积极牵线搭桥,鼓励前往求援的阿古柏特使与中国驻英公使郭嵩焘进行谈判。不久,阿古柏病死,英国再度明确提出,希望中国给予&ldo;哲德沙尔&rdo;属国待遇,但左宗棠表示坚决拒绝,认为英国无非&ldo;图为印度增一屏障,竟公然向我商议,欲于回疆撤一屏障,此何可许!&rdo;左宗棠督促军队加紧进攻,顺利收复喀什噶尔,只用了一年多时间,就基本完成了平叛任务,取得了晚清军事史上罕见的辉煌胜利。
俄国人看傻了眼,此前毕竞许诺过,只要中国军队有能力收复乌鲁木齐,就立即归还伊犁。此时见中国军队平叛如秋风扫落叶,便开始反悔,将伊犁赖着不还了。左宗棠也早有准备,在平叛过程中,有将领就曾建议他趁着俄国与土耳其再次大战的机会,直接攻取伊犁,但左宗棠认为师出无名,反遭其谤,故意留下伊犁孤城不打,而将伊犁周边地区一举收复,在外交上赢得了主动,在军事上也摆出了威慑的阵势。
俄国方面已无法拖延,遂开始与中国谈判归还伊犁的问题。由崇厚率领的大清国代表团于1878年底到达圣彼得堡。俄国要求,如归还伊犁,中国必须补偿俄国军费,在通商方面给予特别优惠,同时还需向俄国割让部分领土。崇厚不待国内批准,就以全权钦差大臣的身份,在俄国提出的《里瓦吉亚条约》(又名《中俄条约十八条》)等文件上签字。如果根据这些条约,中国将只能收回一座孤城,而伊犁周边的所有战略要地,都将永久地割让给俄国。
消息传回国内,引起巨大反响。张之洞就曾指出:&ldo;若尽如新约,所得者伊犁二字之空名,所失者新疆二万里之实际……是有新疆尚不如无新疆也。&rdo;左宗棠说:&ldo;伊犁乃我国之领土,俄军乘虚入侵,蹂躏我边民,掠取我财物。我今索还土地地,俄方竟然要我赔偿军费,如此强盗行径,乃国际公理所不容也,此其一。俄方以划定两国边界为名,行掠夺土地之实,双方并未陈战,一弹未发,我朝公然割地与人,此乃外交所不许也,此其二。俄方之所谓通商,其商人志在谋利,其政府意在广设领事,深入我腹地,坐探虚实,此种通商,为我所不取也,此其三。&rdo;他提出,&ldo;如今之计,当先礼而后兵&rdo;,一方面重新谈判,另一方面积极备战,&ldo;诉诸于武力&rdo;,并且主动请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