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一晃到了九月份,礼部已经将皇太孙册封事宜准备好了,这天,朱允炆早早就被薅起来,净身洁面,穿戴盛装。太子特有的金龙袍服穿着在身,在礼仪官的引导下走入大殿,站在朱元璋的的皇位旁,朱元璋看着这个与他几乎一般高的孙子,虽身体单薄了些,却也英姿卓越。随后礼部官员揭开圣旨,庄严的宣告皇孙朱允炆顺从天意民愿,封为皇太孙。文武百官集体跪拜,先向朱元璋行礼,后向朱允炆行礼。随后朱允炆在朱元璋的带领和百官的拥护下,一同前往太庙祭祀,告知祖宗。一天的册封事宜累的朱允炆晕头转向,终于结束了。晚上,朱允炆躺在床上,他终于等来了这一天,这也就意味着从今往后,他可以光明正大的摄政了,而且可以培养自己的班底。
“七国之乱,乱在于藩势大,而今藩王犹如七国之王,过之而无不及,因此,削藩日后势在必行。”齐泰等三人在东宫一如既往地对朱允炆进行洗脑,朱允炆静静的听着,以前因为自己还不是皇太孙,虽有实却无名,这一次,他不准备再沉默了。
“先生敢言削藩,试问可有良策?”朱允炆故作感兴趣的问道。
方孝孺胸有成竹的说道:“先以藩王中势弱者进行,收归权柄,皇命一到,他们自当遵从,否则乃不忠之辈。”
“那强者呢?”朱允炆接着问。
“强者先派人掌管当地军队,撤除藩王军中职务,而后以礼制之,若有不服者,可就近举兵伐之,如此,此事必成。”方孝孺骄傲的说道。
“你们二位也是这个意思?”朱允炆对着齐、黄二人问道。
“我们三人仔细思虑,此事若如此,当可为。”二人答道。
“我这里有几个问题,先生或可参考一下。一、若依你们所言,削藩以弱者为之,那弱者本就手无兵权,也无反抗之力,为何要兴师动众削其,造成其他藩王恐慌,若连纵抗旨,势必事起,我朝现百废待兴,北边又有北元强敌虎视眈眈,借机入侵该当如何?二、就算各藩王不连纵,那北边燕王、宁王等九大塞王皆手握重权、镇守边塞、抵抗外敌,削其后谁人可守?谁又能守得住?三、若燕、宁等抵抗,其久经沙场,且跟随开国良将学习用兵之道,手下又多强兵,若战败又当如何?你们的想法很好,但是战争不是靠想象来定性的,战场之变化多端,想必各位也还记得皇爷爷与陈友谅鄱阳湖大战,陈友谅60万大军,我明军仅20万,贼船高大,我舟弱小,何以得胜?”朱允炆一连抛出几个问题。
三人眉头紧皱,都在思考朱允炆所说的问题,朱允炆抱着他这几个月写的一样东西,打了招呼后去了朱元璋处。开玩笑,你们三个书生,忽悠我削藩,历史上建文帝咋死的,我可不想再来一次。削什么藩,老子心中有比这更好地办法解决。
“大孙,你上次说的那个治军的路子,我已经派人准备实行了,但是最后那个政治思想是怎么回事,爷爷还是不太明白。”朱元璋问道。
“皇爷爷,那个其实就是挑选忠诚正直之人,在军中担任官职,负责给兵卒宣传爱国忠君的理念。”朱允炆说道。
“哦,原来是要文官干的事,可是文官不懂打仗,兵会越带越弱的,这一条不要也罢。”朱元璋考虑了一下说道。
“皇爷爷您别急,我当时说过这一条很重要,就是因为如果这一条施行好了,就是军魂。文官当然不能带兵,他们单独有名称,就叫政委吧,作战、训练等事宜一律严禁他们参与,他们就相当于教书先生一样,只负责军队的文化建设。”朱允炆耐心解释到。
“哦,咱明白了,好,咱这就着人做事,过个几年,咱大明之师当无敌。”
“皇爷爷,您别急啊,孙儿给您带来了礼物,您先看看。”朱允炆说着,把放在旁边的东西递给朱元璋。
《税收制度》,看了一会儿,朱元璋神情凝重,“召户部尚书吕昶、大学士宋濂还有翰林的官员。等等,把李善长也叫来,让他们急速见咱,不必着朝服。”吩咐道。
李善长,因为弟弟牵扯胡维庸案,被贬为民,软禁在家,若无意外,他将跟蓝玉一同被杀。此时接到召令,他的内心又燃起了希望,连忙吩咐管家不用备轿,着几个下人轮流背着他向宫中跑去。在宫门口,他遇见同来的吕昶、宋濂等人,双方遇见,都感到很惊讶,这是出了什么大事,来不及多想,急忙一同小跑着进宫。可怜了三个老人,明明一阵风都能吹倒,却不敢停歇。
殿内,朱元璋来回踱步,左右侍从屏息凝神,他们担心皇帝发怒,自己枉死。
“陛下,户部尚书吕昶。。。”“宣,快宣!”不等侍从禀报完,朱元璋急忙说道。
“臣、臣等参见。。。”“哎呀,免了,免了,你们先看看这个。”朱元璋不等众人行礼,把手中的卷轴递给上下喘气的众人。然后看了李善长一眼,说道:“你也看看吧。”
李善长闻言大喜,上位啊,你终于放过我了,他憔悴的脸上露出久违的欢喜,眼中带着深深的感激望向朱元璋,行礼致谢。朱元璋摆了摆手,对这个老伙计他也是内心复杂。
“皇上,此乃我大明之幸事啊,若按此法,我大明将蒸蒸日上,举世无敌,臣恭喜陛下。”吕昶伏地而贺,作为主管国家经济的高官,他激动万分。这篇文章中涉及的很多,大体就是把以前按人头收税的制度变为按土地面积收税,其实这就是明后期张居正改革的主要内容。
“臣敢问此册出自何人之手,老臣愿辞去尚书一职,保举此人任职。”吕昶说道。这个老头一生为官,其能力超然,一般人还真入不了他的眼,就连曾经的宰相胡维庸,他也看不起,可想而知,他对这篇改革的评价之高。
“臣不敢苟同,陛下,此册所列制度虽好,却不可施行。”宋濂说道。
“为何不可?”朱元璋丝毫不惊讶,其实他早就知道不可的理由,但还是询问宋濂。
“其一、人头收税乃古之税收制度,历朝均用此制度,盛世也曾屡现,如汉文景之治、唐贞观之治,可见人头税有其优;其二、将人头收税改为土地收税,必将引起大族的反抗,士子不满,底层收税将变得更为艰难;其三,现大量流民尚无土地,如依此册,短期内将造成国库紧缺,财政吃紧;最重要的一点,是大量开垦荒田,地主、士绅的土地将无人耕种,反而导致良田变荒,白白损失了上好的田地,这是动摇国本啊。”宋濂有理有据的说道。
这时惠妃派宫人来见朱元璋,朱元璋意味深长的看了一眼朱允炆,说道:“听见了吧,人家反对你的策略,你跟他们议,议好了再跟咱来说,咱有事先走了。”
朱允炆一脸懵逼,这不对啊,这老爷子平时不是国事为大吗,咋就这么、这么不负责任的走了,这还是那个劳动模范朱爷爷吗?还不等朱允炆搞明白,一群大臣就围了上来,他们没想到皇太孙竟然提出的改革策略,着实吃惊不小。
在几个老头的围攻下,朱允炆只得耐心的一一解答,“首先,人头税确实历朝遵循,但是这种税收制度在每个朝代后期,土地经过大量兼并,事实上八九成的农民没有了土地,不仅造成了收税越来越少,而且民变激增,前元就是活生生的例子,这点吕大人应该深有体会。”
“太孙殿下说的不错,元朝确实如此。”吕昶说道。因为吕昶本是元朝的官员,后为朱元璋所用。
朱允炆接着说道:“至于士绅反抗,试问哪个变革能不被人反抗,我大明将士用命换回的安宁,就不是给他们享受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难道他们种着大明的土地,岂有不交税之理,若真有此人,那他是想割地占据吗?”
好像是这么个道理啊,我们辛苦的处理政务,每年俸禄勉强维持生活,又不敢贪,注意,在朱元璋时代,贪污可是要杀头的,当然,明后期贪污最为严重。凭什么地主坐在家里享受,有官员已经私语起来。
“第三,虽说短期内财政会出现紧缺,但没有宋大人说的那么严重,因为土地是变不了的,只不过将原来应该流民交的税换成了地主交而已,但不出三年,国库就会成倍增长,从长远来看,是利于国家的,并且还顺带解决了流民问题,百姓安居乐业,也节省了治理流民问题的费用;第四,良田无人耕种问题,老百姓有了自己的土地,地主又耕种不了那么多,那只能减少手中的良田,这一部分良田一国家可以收购用来赏赐有功之臣,二经过一段时间,部分良田就会转卖到农民手中,形成人人卖力、年年丰收的盛景,如有灾年,也不再难以度过,朝廷也可轻易赈灾。”说完,朱允炆看了一眼众人,吓了一跳。只见他们用一种异样的眼神望着自己,就仿佛看一个未穿衣服的美女似得。完了,装过头了。
在热烈的氛围中讨论结束,大臣们带着兴奋回去了,他们要整理今天所获得的信息,按照皇太孙的意思和皇上的表现来看,这个改革估计要实施了,因此他们得提前把能想到的都整理好,这就是做臣子的本分。
李善长旁听了一下午,他一言未发,只不过浑浊的眼中露出震惊的光芒,他也想不到一个十四岁的皇太孙竟然想出这般治国决策。
就在他也起身告退的时候,朱允炆却说:“李善长,你随我来吧,我有些问题还想要问你。”说完不等李善长回应,即自行离去,李善长疑惑了一下,赶忙跟了上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