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p;&esp;贾环看完信,心情轻松不少。只是累死他也想不到,黛玉竟然会选择科举这条路。
&esp;&esp;也是,林如海可是探花,黛玉在家的时候,还请了贾雨村给黛玉当先生。贾敏重病时,黛玉侍汤奉药,无暇读书,林如海都不允许贾雨村请辞,坚持要黛玉继续读书。可见林如海对黛玉读书一事的重视。
&esp;&esp;虽然有那嘴酸舌损的,说林如海是没有儿子,假充养子,才让黛玉读书。但红楼梦里,在家时被当儿子养的,可不只黛玉一个。
&esp;&esp;王熙凤在王家时也是当儿子养的,“王熙凤”就是起的学名,只是没认几个字儿,和出口成诗的黛玉完全不同。王家不可能请不起先生,只是教育理念不同。
&esp;&esp;这样一想,从贾家走出来,再次住回“林府”的黛玉去参加科举,也没什么好意外的。若林如海活着,黛玉也一定会如今天这般,进学堂,考科举。
&esp;&esp;不劝宝玉读书,厌恶官场仕途,或许只是世人对黛玉的误解?
&esp;&esp;林黛玉出身书香门织布机
&esp;&esp;35
&esp;&esp;桑榆县地处大周南部,过年之后便是春耕。
&esp;&esp;贾环命人将县里各个村的里正都找过来,聚在府衙内,给每个村分了一样多的玉米种。
&esp;&esp;圣上虽决定今年开始全面推广玉米种植,但种子有限,大周地广,年之内都不一定能轮到桑榆县这边。
&esp;&esp;他的玉米种是随着探春的回信一起寄过来的,并不多。分到每个里正手里的就更少了,不过物以稀为贵。
&esp;&esp;他向这些里正交代了玉米的种植方法,又告诫,不能占用现有耕地,秋天收成最差的两个村子,里正要换人,收成好的前两个村子,县里会送牌匾,立碑石。
&esp;&esp;安排好玉米种植的事,贾环算是歇了下来。姬辰当初给他安排的五人里,三武两文,平常的公务都由两位“师爷”解决,他就签签字,盖个章,比在京城工部的时候自在多了。
&esp;&esp;毕竟整个桑榆县他是“老大”,若是赵姨娘和探春能在身边,一家人团聚,那就真的要乐不思蜀了。
&esp;&esp;初夏的时候,消失了几个月的周廉终于回来了,带着□□和具体制作方法。
&esp;&esp;“此事事关重大,你亲自带人给三殿下送过去。”贾环说。
&esp;&esp;周廉犯难,“可是,殿下给末将的任务是保护大人。”
&esp;&esp;“那我派你去送,总行了吧。如今西边战事正紧,殿下定不会怪你。再说,何公公不是又派了几个人过来吗,我这边的人够用,还是殿下那边要紧。”
&esp;&esp;贾环见周廉有些被说动了,继续劝,“你收拾收拾东西赶紧走,你早到一日,战事便早结束一日。太子那边不安分,圣上年事已高,三殿下还是尽快回京城的好。”
&esp;&esp;周廉走后,贾环又收到了探春和赵姨娘的来信,探春院试中了,第三名。第一名是慕青歌,探春学堂里的好姐妹,内阁首辅的亲孙女,自小便有“小李清照”的才名。第二名是一位男考生。
&esp;&esp;跟着一起送来的还有何宥的信,先是恭喜探春中了秀才,又简略说明了此次院试的情况,考中的女秀才只京城就有二十多人,陛下和各位官员传阅了这些女秀才的试卷,只感叹施行得太晚。信里还介绍了火铳的研究进度,提了几个疑点问题给贾环。
&esp;&esp;探春中了秀才,贾环自是高兴,赶忙写了回信。又想到桑榆县的特产小吃很是新奇,京城里不曾见过,便找人写了制作方法,一并给赵姨娘寄回去。
&esp;&esp;详细地给何宥解答了疑难点,又画了两张别的火铳器械的设计图,一起寄给了何宥。
&esp;&esp;又过了些时日,收到周廉的信,说是姬辰将他留在军中负责炸药的事,贾环若是需要人只管写信给何宥,何宥自会处理。
&esp;&esp;贾环将信放下,习惯性地又翻了翻信封里边,以防有遗落的东西,果然,掉出一张叠得方方正正的纸。那纸摸上去细腻柔软,洁白无瑕,质地极好,一看便不是寻常之物。
&esp;&esp;猜着这纸可能是谁用的,贾环一颗心怦怦直跳,控制不住地紧张起来,小心翼翼地将信纸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