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情激昂,个个如猛兽般汹涌。
寒冬中,在老将丁奉的带领下,许多吴军甚至赤膊上阵,士气高涨,越战越勇。
在激烈的战斗中,司马昭遭遇惨败,几乎丧命于丁奉之手,幸亏毋丘俭带领合淝的援军及时赶到才保住了他的性命。
尽管如此,魏军将领们还是被吴军的英勇震撼不已。
之后,由于粮草不足,诸葛恪率领吴军回师建业。
这场战役对东吴意义深远,自石亭之战以来,这堪称是又一次重大胜利。
诸葛恪也因此在国内声望达到顶峰,有人将他与陆逊相提并论,赞其为东吴难得的人才。
随着威望上升,诸葛恪逐渐傲慢,轻视他人。
孙峻身为辅政大臣与其矛盾日渐加深。
尝到北伐成功的滋味后,诸葛恪决心再接再厉,认为吴军勇武与否取决于统帅能力。
他坚信在自己指挥下军队定能取得更多胜利,怀着“痛击曹魏”
的信念,诸葛恪再度北征。
这一次,他的目标直接瞄准了合淝。
这块东吴的旧日伤痕之地,诸葛恪决心带领吴军将士洗刷往日的耻辱。
在诸葛恪的积极推动下,十七万东吴大军整装待发,浩浩荡荡的战船沿着长江顺流西进。
在他眼中,不远处的合淝已唾手可得。
与此同时,镇守合肥的魏军将领张特——一位曾在母丘俭麾下屡受教诲的幽州老兵——深知城中只有几千兵力,突围无异于送死。
于是他从一开始就采取防御战略,加固城防,并派人前往寿春向母丘俭求援。
面对来势汹汹的东吴军队,毋丘俭已经制定了一套击败敌军的战略。
只是这策略充满风险,正在他权衡之际,一个令人振奋的消息传来:探子报告称吴军营内突然爆发瘟疫,士气和战斗力受到严重影响。
根据后续的侦察确认,这一情况属实。
不仅诸葛恪的主力深受其害,连丁奉、留赞等名将所属部队也未能幸免。
母丘俭决定让张特继续坚守新城,自己则准备伺机而动给予吴军致命一击。
对于诸葛恪而言,这场突来的瘟疫让他措手不及。
无论多聪慧,在突如其来的灾难面前,也难以应对自如。
吴军老将如丁奉、留赞纷纷建议撤军以保全实力,因为他们明白再拖延只会增加被魏军包围的风险。
对诸葛恪来说,此次动员十七万大军北伐堪称历史性的举动。
即使孙权鼎盛时期也不过调动十万人攻打交淝。
十七万军队,哪怕不作战,每日的消耗也是巨额。
倘若毫无战绩便退军,后果难以预料。
诸葛恪的军事威望因此跌至谷底。
即使是普通吴军士兵,对北伐也产生了强烈的抵触情绪。
尽管丁奉和留赞竭力劝阻,诸葛恪仍然坚决不下撤兵命令。
在瘟疫盛行的情况下,吴军发起了最后一次合淝之战。
守将张特带领魏军士兵英勇抗击,而吴军士气低落,许多染病的士兵被迫继续参战,身体疲惫不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