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王小说网

帝王小说网>吃饭穿衣看打扮 > 第 634 章 营救马虎臣之三(第1页)

第 634 章 营救马虎臣之三(第1页)

杨相辰的大女儿被清兵看中,强行纳妾,女儿不愿,悬梁自尽,杨相辰一家也被清军暴打一顿。杨相辰老婆、三子、次女都被活活打死,杨相辰带着长子和次子逃往革命区。

其实,真正的历史上,清军并没有如此暴虐,他们入关初期是残暴了些,随着江山的逐步稳定,他们对百姓也施行了不少仁政。

由于革命军的出现,让清廷对一统天下感到了担忧,他们内心深处对汉人还是存有畏惧之心,毕竟他们人数太少,始终有个想法就是一旦过不下去,就立马出关回到辽东。

革命军的出现,使清廷的这种想法更加强烈。

他们一旦不想在汉人聚居区长久呆下去,就不再把中原的百姓看作是他们的子民,只想赶快在中原搜刮一番,然后满载着钱粮回到辽东。

姬国卿创建革命之初,就有个一统天下的打算,因此从点滴的小事上头都以“帝王”的各种要求和标准来约束衡量自己。

而想要一统天下,首先要做的就是积攒人心。

只有天下民心都向着自己,一统天下才不是一句口号。

获取民心,最直接有效的办法就是给百姓们各种好处。

百姓们跟着自己有吃有穿,有自由有地位,他们自然希望自己永远来管理这个天下。

从房山“收集”到了数亿两金银,姬国卿迅速地就将这些金银用到百姓身上。

在革命区各地修路、修水利、架桥、挖矿石、冶炼等等,短短的两三个月来,初步估计各地动用的“民工”就达到了二百万人。

这么多人参与到革命区的建设中,且不说能将革命区建设成什么样,单是每个月为“民工”支付的工资就近四百万两。

通过百姓们的劳动,间接地将四百万两华夏币分发到百姓手中,百姓们手中有了钱,他们的日子就会突然好起来。

日子过得越来越好的百姓,让他们去反对革命、敌视革命军是根本不可能的。

相反的,此时如果有人敢来跟革命军为难,百姓们都会义愤填膺地“为革命军加油”。

拥有八亿两的银子,李自成却兵败如山倒,这就是李自成的最大悲哀。

李自成当初,哪怕是拿出一成的银子用来犒赏军队,也不至于被清军打得屁滚尿流,最后在九宫山被一个农民姜大眼“杀死”。

同样,再来看看清廷。

此时的清廷可以说越来越像大顺了,他们搜刮聚敛财富不可怕,可怕的是他们连进取心都失去了。

失去了进取心之后,不再把眼下控制的江山当作自己的江山,然后将自己的身份从“朝廷”一下子降格为“乱贼”,搜刮和聚敛变成了“常规武器”。

此时的清廷,其实不用革命军去打,不久之后他们自己就会灰溜溜地离开北京回到他们的辽东去。

不单是宁夏的回人开始“怀念”革命军,包括北京城的百姓也开始“念想”起革命军来。

在中原的河南、山东、苏北等地,“榆园军”(反清农民军,或者成为反清地方武装)发展迅猛,距离北京最近的大同总兵姜镶摇摆不定,随时都会起兵反抗满清(姜镶在历史上最终因反清而死亡。此时之所以姜镶举棋不定,并不是姜镶觉得跟着满清还算可以,而是姜镶拿不定自己到底是该归顺永历朝廷,还是归顺革命军。革命军的侦察部队在北京城全军覆没后,在山西、河北部分地区还有少量存在,他们虽然还没有渗透到姜镶身边,但姜镶举棋不定的消息就是他们传给姬国卿的)。

去年,清廷学着革命军的做法,也将土地尽量地分配给穷苦人,想以此笼络人心。

清廷的做法是不错,可是到了下面的旗主、都统、参领等等旗人那里,“政策”就逐步走样了。

这些将土地圈起来的旗人,确实把部分的土地“贡献”了出来分给了其他人,但是他们收取的租子比大明崇祯年间更高,逼得百姓们更加没有了活路。

清廷内部都存在着过不下去时回辽东的想法,导致这种想法越到下面就越被无限放大。

清廷就像曹操一样,只是说了个“鸡肋”,便被下面的人理解为“食之无肉、弃之有味”,然后就有人学着杨修的样子,开始收拾行李铺盖准备回家了。

在这个时候,清廷就算学着曹操杀了杨修,也很难消除所有旗人“回家”的打算。

造成清廷这样一种窘境,跟革命军面对清军时打了几场胜仗关系并不大,真正的原因还在于《革命之火》。

《革命之火》自从问世以来,就不断揭露清廷之所以能够一统中原,几乎全靠那些投降的汉军绿营兵。只要汉人不帮着清廷,清廷根本不可能在中原这么嚣张。

不管清廷在《坤宇一统》上面怎么解释和污蔑、反驳《革命之火》,终因清廷是“胡虏”、是“异族”、是“非我族类”。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