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p;&esp;“我和唐老先生又没见过几面,你别往我身上推。”
&esp;&esp;“你如果没说,京城前几日发生的事,唐老先生在苏州怎么会知道得如此清楚?他骂皇上骂朝廷的信这么快就能送到京城?还闹得人尽皆知?”
&esp;&esp;叶菁菁笑道:“好吧,我就是看不惯他们欺负胤禟,想帮他出口气罢了。”
&esp;&esp;“你呀。”
&esp;&esp;“别说我了,你说海军能不能建起来?”
&esp;&esp;“这次澎湖之战后朝廷会更加重视沿海,建海军?只怕有些难。”
&esp;&esp;不想给军权,不想给银子,海军如何建得起来?
&esp;&esp;海军要想拉起一支有战斗力的队伍,除了士兵之外,船、火炮等,花的银子海了去了。
&esp;&esp;“不行的话,叫胤禟他们再去抄家。”
&esp;&esp;“再抄家,银子也落不到海军手里。”
&esp;&esp;瞧瞧,这次山东、江苏、云南贪污大案,抄家得来的银子比一年的国库收入还多,这些银子进了户部后都填了亏空。
&esp;&esp;百官心里清楚,皇上也清楚。
&esp;&esp;前回,陈廷敬陈大人提出拿抄家银子建海军,再没有下文。
&esp;&esp;还未到中午,胤禟欢天喜地回府:“福晋,好事情,皇阿玛答应建海军了。”
&esp;&esp;“怎么答应的?”张廷玉和叶菁菁齐声发问。
&esp;&esp;“皇阿玛说大哥若是指挥绿营水军打赢澎湖之战,以后建海军就让大哥统领,还叫船舶师给拨两百艘船,火炮营拨一百门神机大炮。”
&esp;&esp;“船是多大的船?”
&esp;&esp;“一千石的一百六十艘,三千石的四十艘。”胤禟道:“先别管船大小,先把海军建起来,以后咱们再慢慢换大船。”
&esp;&esp;叶菁菁也觉得是这个理,有总比没有好。
&esp;&esp;“皇阿玛怎么答应了?那些满臣呢?”
&esp;&esp;“我去的时候内阁大臣们都在,皇阿玛说水师的兵选七成进海军,水师的军需的七成也划给海军,另外朝廷再补给海军两百万两银子,不动八旗的军需。”
&esp;&esp;“去岁兵部报给户部的军费开支共计一千三百余万两,他们给一年海军就两百万两银子?不够八旗军的零头?”张廷玉觉得这事儿太过荒谬。
&esp;&esp;“我也跟皇阿玛说这银子肯定不够建海军,皇阿玛说,不够自己去抢。明朝时军费都没有,人家郑成功父子当年怎么就能养出一支能打胜仗的海军?”
&esp;&esp;叶菁菁和张廷玉对视一眼,呵,以战养军,这个思路可以!
&esp;&esp;朝廷答应,打赢澎湖之战后建设海军!
&esp;&esp;消息很快从大运河一路南下送到沿海诸省,本来对海军没抱多少希望的直郡王顿时振奋起来。
&esp;&esp;“将士们,成败在此一举!”
&esp;&esp;“杀!”
&esp;&esp;
&esp;&esp;岳麓书院。
&esp;&esp;“嘉年,你快下来看,朝廷下旨,直郡王统领水军收复澎湖列岛了。”
&esp;&esp;董鄂嘉年正在藏书楼二楼里看书,同门师兄李复手里拿着一封书信在楼下蹦跶,兴高采烈地叫他下去。
&esp;&esp;“师兄,你哪里来的消息?”
&esp;&esp;“大师兄托人送来的,你别看书了,赶紧下来,老师叫我们去他那儿一趟。”
&esp;&esp;董鄂嘉年四月从京城到岳麓书院,入院考试时,他写了一篇论农和商的策论,叫岳麓书院的山长郭金门看上了,问他愿不愿意拜他为师。
&esp;&esp;董鄂嘉年肯定答应。于是,他成了郭金门的,连湖南之外的地方都没去过,考策论时,如何能写出精髓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