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轻轻将一支箭装上弦,拉动弓弦,惊讶地发现所需的力量并不大,而他的力量足以将弓弦拉满。他瞄准了一个幸存的重型弩炮车操作手,放箭的一瞬间,箭准确地命中了那名博丽士兵的额头。
“我的天!这把弓的手感太棒了!而且还有瞄准工具。”119师师长兴奋地说道,他越发确信岚山的科技水平绝对超过了爱德夏王国。加入这样一个强大的国家,他感到非常幸运。
就在他不断放箭的时候,他看到远处道路上出现了许多车辆,这些车辆既不是马车,也不是魔法车,它们的外形和设计与他们所熟悉的完全不同。看来岚山陆军的地面支援已经到位了。
近30辆装备有城市作战套件的m1A1hc坦克出现在战场上,场面宛如煤矿之战的重现。敌人陷入了双面夹击的困境。面对这些钢铁战车的猛攻,博丽军官们终于露出了绝望的神情。
他们终于体会到了死亡的恐惧,也终于能够理解之前被他们屠杀的波特市民们的绝望。接下来,他们也将亲身体验被杀的痛苦。
m1坦克和布拉德利步兵战车发起疯狂的攻击,所有的博丽士兵都疯狂地向城墙进攻,只要能够攀登上去,就有一线生机。他们还看到许多士兵选择举起手投降,但在这混乱的战场上,m1坦克并不关心这些,它们毫不犹豫地将他们送上了12。7毫米重机枪的蚕豆。
尽管博丽士兵们拼尽全力,但在空中和地面的双重打击下,以及城墙上从上方射下的箭矢打击下,所有的博丽士兵都被彻底消灭。
在接下来的时间里,地面装甲部队继续围绕着城墙发动猛烈攻击,成功地惩戒了所有的罪恶师团,给那些惨遭屠杀的城市居民们一个交代。
蔚蓝历928年9月3日上午9点,3名岚山士兵和3名波特士兵一起登上了原波特王国王宫塔顶,将飘扬的波特王国国旗取下,换上了岚山人民共和国标志性的红色镰刀锤子旗。
与此同时,在附近的长老院会议厅楼顶上,一名随行记者将这一幕完整地拍摄下来。这是战争转折点的有力证明,这段画面立即被发回国内,增加了国民的自信、自豪和归属感。
第一装甲合成营的任务已经完成,现在他们的任务转为向博丽王国发动进攻。从今天开始,众人又开始赶路,计划在5天内与第2、第3装甲合成营会合。
与此同时,在港口城,负责处理善后工作的陆军第2师、第3师也已经成功到达。他们将乘车前往波特王国各地的城市,维护治安,宣传工作,并安抚市民的情绪。
此外,还有38名特殊政府工作人员一起抵达,他们的任务不言而喻,将担任各个原波特王国行省的市长,一边开展战争,一边重建城市生产。
蔚蓝历928年9月7日,陆军部队联合空中直升机部队共同打击了博丽王国边境防线上的部队,对敌人造成了毁灭性打击。然而,奇怪的是,在经过的村庄和城镇上,博丽市民们并没有表现出强烈的憎恨,要么很平静,要么以欢迎的态度接待。
特别是在村庄,村民们几乎希望能跟随车队一起进攻首都,这足以说明他们对博丽王国的憎恨有多深。
17天后,岚山陆军增加了更多的兵力向前推进,几乎就要打到博丽王国的首都了。一大群博丽王国的大臣们终于支支吾吾地说出了真相。塞巴斯一听先是愣了一下,然后大笑道:“你们别开玩笑了,我们的部队只用了这么短的时间就击败了波特王国的百万大军,岚山难道是神仙吗?他们怎么可能消灭我们的两百万精兵?哈哈哈哈。”
然而,看着台下大臣们严肃的表情,塞巴斯意识到他们并没有说谎,岚山貌似真的就快要进攻这里了。
还没来得及消化这个信息,另一个大臣补充道:“我们首都各个手工坊、农民以及高级学校的学生们都开始举行示威游行了,人数还在不断增加。我觉得,您现在应该考虑好自己的退路了。”
这句话一说完,一些大臣已经准备离开会议厅了,还有几名大臣似乎还有更坏的消息要向他汇报。
“不可能!岚山国有什么能力从那么远的地方过来,还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击溃我的军队?这怎么可能。”塞巴斯听闻后,拒绝相信这个事实。但另一位大臣补充道:“但在那200万军队中,有170万人是被强行征召来的壮丁。”
这一句话彻底击碎了塞巴斯最后的幻想,他顿时变得疯狂起来。看着大臣们匆匆离开大厅,他大喊道:“把那些想逃跑的大臣都杀了!”
士兵们奋不顾身地冲向大门,但令塞巴斯失望的是,那些士兵没有反应,任由那些大臣们逃离大厅。
“亲卫军!难道你们也背叛了吗!”塞巴斯大声喊道。
幸运的是,叛变的亲卫军只有看守大门的那4人,其他的亲卫军依然忠诚于塞巴斯。他们立即反应过来,疯狂地冲向大门,将一些奔跑慢的大臣砍杀,但大部分大臣还是逃脱了。
“真是该死!算了,还有更重要的事情。”塞巴斯现在没有心情去理会那些老不死的家伙,那个大臣说的没错,他需要考虑自己该去哪里避难。
剩下的大臣们似乎是他的合适选择,塞巴斯一个个询问这些大臣,尽管有些大臣对他仍心存敌意,但鉴于他们没有逃跑,他还是放过了他们。
看着大臣们交给他的各种数据,他终于明白了自己的部队在岚山面前的真实情况有多么糟糕,远比这些大臣所说的更糟糕。
他的双手颤抖着,全身起了鸡皮疙瘩。岚山似乎与他想象中的凡人国家完全不同,他小看了这个国家,忘记了它是建立在何等凶险之地。
能够征服这块危险之地的国家,实力绝对非同寻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