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王小说网

帝王小说网>书生怎么写 > 第38章 创作途中分歧又起 情感基调争论不休(第1页)

第38章 创作途中分歧又起 情感基调争论不休(第1页)

在众人齐心协力、笔耕不辍之下,《墨韵千秋》的新稿如同一棵茁壮成长的幼苗,越发枝繁叶茂。山林间的每一寸空气似乎都浸润着墨香与希望,众人忙碌的身影穿梭其中,为这部承载着华夏文化传承重任的书稿添砖加瓦。然而,正如树木在生长过程中会遭遇风雨的侵袭,创作之路也难以一帆风顺。

这日,阳光依旧透过枝叶洒下细碎光影,斑驳陆离地点缀着众人围坐的空地。众人像往常一样围坐于木屋前,准备开启新一天的创作。苏御正欲安排当日任务,唐寅却皱着眉头放下手中毛笔,打破了清晨的宁静。他微微仰头,目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望向湛蓝天空,似在那无尽苍穹中寻找灵感,片刻后,转过头来,目光炯炯地看着众人,缓缓说道:“诸位,我思索良久,咱们这部书稿,如今书画赏析、学术篇章都已有模有样,但情感基调却有些模糊。我认为当以激昂奋进为主,毕竟身处乱世,咱们如此坚守,不正应向世人传递这种不屈的精神吗?”说罢,他目光坚定地扫视一圈,眼中满是期待回应之色,那紧握的拳头仿佛也在为自己的观点助力。

陆文微微摇头,拿起一旁古籍轻敲掌心,不紧不慢地开口:“唐兄所言虽有道理,可我觉得,乱世之中,百姓受苦,我们的书稿应多些悲悯情怀,唤起人们对苍生的同情,这才是文化传承者该有的担当。”他的声音沉稳,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坚持,言辞间满是对天下苍生的关切。他站起身来,踱步至众人中间,继续说道:“看看咱们一路走来,山村沦为废墟,百姓流离失所,多少珍贵的文化遗产毁于一旦。我们记录这些、传承这些,难道不应该让后人知晓当时的苦难,从而更加珍惜今日的和平吗?”他的眼神中闪过一丝沉痛,那是对乱世见闻的深刻记忆。

此言一出,众人纷纷陷入沉思。林婉兮轻咬下唇,双手交叠置于膝上,轻声道:“我倒觉得,在悲悯与激昂之间,或可寻一平衡。我们既展现乱世之苦,又突出抗争之勇,让读者既能感同身受,又能心生力量,岂不更好?”她的眼神透着灵动与聪慧,试图在两种观点间找到契合点。她环顾四周,目光与众人交汇,似乎在邀请大家一同探索这个新思路。“就好比我们描绘一幅战争画卷,既画出硝烟弥漫、生灵涂炭的惨状,又勾勒出战士们奋勇杀敌、保家卫国的英姿,如此一来,整幅画的感染力岂不是更强?”她进一步解释道,声音轻柔却极具说服力。

陈学究捻须颔首,若有所思:“林姑娘之法有可取之处,只是这分寸极难把握。若悲悯过重,恐读者沉溺于哀伤,丧失斗志;若激昂过甚,又怕失了真实,让人觉得浮夸。”他的话语如同一记警钟,提醒着众人创作之难,非仅文字堆砌,更关乎情感的精准拿捏。他坐直身子,翻开一本古籍,指着其中一段文字说道:“古往今来,诸多传世佳作皆因情感适度而流传千古。如杜甫的诗,既有‘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悲悯,又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迈,二者相得益彰,才成就了诗圣的美名。我们需从这些经典中汲取经验啊。”

一时间,众人你一言我一语,争论不休。有的支持唐寅,认为乱世需强音提振人心,那些激昂的文字能如同号角,鼓舞人们在困境中奋勇前行;有的赞同陆文,强调文化应关注现实苦难,以文字为媒介,传递出对苍生的怜悯,让后人铭记历史;还有的倾向林婉兮,力求两者兼顾,希望书稿既能反映现实,又能给予力量。木屋前气氛热烈,却也带着几分僵持不下的胶着。

苏御始终沉默倾听,看着同伴们各抒己见,心中既欣慰于大家对创作的热忱,又忧虑分歧可能阻碍书稿进展。待众人争论稍歇,他才缓缓开口:“诸位,大家的想法都很好,这正说明我们对书稿用心至深。但此刻争论不休,书稿难以前进,不如我们从书稿已有的篇章入手,逐篇分析,看哪种情感基调更契合。”众人闻言,觉得有理,便安静下来,开始翻阅书稿。

先看书画赏析部分,唐寅所写赏析在展现画作精妙时,若融入激昂奋进基调,确能让人对古人艺术追求心生敬意,赞叹其于困境中仍追求美的执着。比如赏析一幅描绘山河壮丽的画作,若强调画家身处乱世,却能凭借对祖国山河的热爱,挥毫泼墨,将壮美景色留存纸上,便能让读者感受到那股在动荡中坚守的力量。可若佐以悲悯情怀,又能让人联想到画家创作背景,或战乱流离、或民生多艰,为艺术背后的艰辛而唏嘘。想象一下,画家在战火纷飞中,看着家园被毁,亲人离散,却只能以画笔抒发内心的痛苦与对和平的渴望,如此一来,画作便多了一层深刻的内涵。

再看学术篇章,陆文的严谨论述若以悲悯为底色,那些古老文学流派演变、学术传承的历史,便成了时代沧桑巨变的见证,承载着先辈们于苦难中坚守知识火种的不易。阐述一个文学流派在战乱中逐渐式微,学者们为了保存经典,四处奔波,甚至不惜牺牲生命,这样的故事能让读者深刻体会到文化传承的艰辛。若突出激昂奋进,又仿佛能看到历代学者冲破重重阻碍、开创新学术天地的豪迈。当讲述一位学者在困境中突破传统,提出全新学术观点,引发学界震动时,那种振奋人心的感觉便能扑面而来。

诗词部分,林婉兮等人整理的诗词,有的本就激昂,如“壮士挥戈驱寇虏,豪情泼墨绘山河”,读来令人热血沸腾;有的则尽显悲悯,“哀鸿遍野苍生苦,冷月无声照泪流”,让人痛心疾首。若是将激昂的诗词置于描述抗争场景的篇章,便能增强战斗氛围,激发读者的斗志;而把悲悯的诗词放在展现百姓生活的段落,则能让读者更真切地感受到乱世的残酷。

随着分析深入,众人渐渐明晰,单一情感基调确难涵盖书稿全貌。苏御见状,适时总结:“看来,我们不必拘泥于一种基调,不同篇章可依内容各有侧重,只要整体和谐统一,便能呈现出最动人的《墨韵千秋》。”众人听后,纷纷点头,心中豁然开朗。

这场争论虽耗时良久,却如一场及时雨,滋润了创作的土壤。此后,众人创作更加得心应手,依据篇章特色,巧妙融入适宜情感,书稿质量更上一层楼。他们深知,正是这一次次思想碰撞,让《墨韵千秋》向着传世佳作稳步迈进,在乱世之中,绽放出独有的文化光芒。

日子一天天过去,众人继续沉浸在创作之中。山间的宁静偶尔会被外界的消息打破,有一次,一位路过的采药人带来了金兵在附近又有新动向的传闻。众人听闻,心中一紧,但很快镇定下来。苏御安排加强山坳周边的警戒,其他人则继续专注书稿,他们知道,只有让《墨韵千秋》更加完美,才能在未来的动荡中为华夏文化撑起一片希望的天空。

又有一回,众人在创作之余,举办了一场小型的文化交流活动。大家各自分享自己在创作过程中的感悟与收获,唐寅讲述自己如何从一幅古画中领悟到古人面对困境的豁达,这种精神又如何融入到他的赏析文章中;陆文分享了自己在考证古籍时发现的一些有趣的学术轶事,引得众人阵阵欢笑;林婉兮则朗诵了一首自己新创作的诗词,优美的词句、真挚的情感让大家沉浸其中。这场活动不仅缓解了创作的压力,还让众人的情谊更加深厚,为后续的创作注入了新的活力。

随着书稿逐渐接近尾声,众人越发期待它能早日走出深山,为世人所知。他们开始商讨如何将书稿带出深山,传播开来。有的提议寻找可靠的商人,借助商业渠道;有的建议联系各地的文人雅士,通过他们的影响力扩大知名度;还有的希望能直接呈献给有识之士,寻求支持。虽然还没有最终确定方案,但众人心中都有一个共同的信念:无论遇到多少困难,都要让《墨韵千秋》在华夏文化的长河中掀起波澜,让后人知晓他们在乱世中的坚守与付出。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