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是怎么样知道秋天的呢?
我记得宋朝的词人蒋捷写过一首声声慢,题名就是&ldo;秋声&rdo;:
黄花深巷,
红花低窗,
凄凉一片秋声,
豆雨声来,
中间夹带风声。
疏疏二十五点,
丽谯门不锁更声。
故人远,
问谁摇玉佩,
檐底铃声。
彩角声随月堕,
渐连营马动,
四起茄声。
闪烁邻灯,
灯前尚有砧声。
知他诉愁到晓,
碎哝哝多少蛋声!
未了,
把一半分与雁声。
这首词很短,但用了十个&ldo;声&rdo;字,在宋朝辈起的词人里也是罕见的;蒋捷用了风声、雨声、更声、铃声、笳声、砧声、蛩声、雁声来形容秋天的到来,真是令人感受到一个有节奏的秋天。中国过去的文学作品里都有着十分强烈的季节感,可惜这种季节的感应已经慢慢在流失了。有人说我们季节感的迷失,是因为台湾是个四季如春的地方,这一点我不同意;即使在最热的南部,用双手耕作的农人,永远对时间和气候的变化有一种敏感,那种敏感就像能在看到花苞时预测到它开放的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