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真正的历史人物严嵩,绝非是能以好坏忠jian来区分那么简单的。每一个鲜活的个体,绝对脱不开那个时代的环境,如果把历史中的&ldo;这个人&rdo;从历史复杂的关系上加以抽离,人,其实也就成为呆板的、符号化的空洞名字。
真正的严大学士本人,风神像秀,长身玉立,眉目疏朗,音声宏阔。放在如今,也是让人一见倾心的&ldo;人样子&rdo;。
严嵩大学士的一生,跌宕起伏,值得大书特书。嘉靖皇帝一朝,宦官弄权情况几近绝迹。所以,严氏父子当政握柄,自然为时人侧目,失去话语权后,代代流恶,成为巨jian大恶。特别是经过戏曲、话本和说书人的渲染,严大学士完全沦为&ldo;遗臭万年&rdo;的悲惨角色。
&ldo;大礼议&rdo;‐‐名号纷争引致的党争
明武宗好色荒唐这么多年,竟然颗粒无收。临崩时,他自己没有儿子,只能遗诏让在安陆的堂弟兴王朱厚熜继承皇帝位子。
朱厚熜时年十五岁,乃明宪宗二儿子兴献王(谥号)朱祐杬的独子。由于兴献王是孝宗亲弟,明武宗死后,朱厚熜以堂弟身份&ldo;兄终弟及&rdo;,也合乎帝王承继的传统。
正德十六年(1521年)五月,朱厚熜由安陆入京。其生父兴献王早死,只有寡母蒋氏与其辞行。蒋氏乃一藩王妃,没见过什么大世面。她当时很谨慎,嘱咐儿子说:&ldo;吾儿此行,荷负重任,不要随便说话。&rdo;朱厚熜跪答:&ldo;一定遵奉您的教诲。&rdo;
朱厚熜不比当年继位为帝的堂兄明武宗,他在藩地时受过极其正统的儒家教育,少年老成,本性阴沉,又不喜动,属于那种生来就是搞政治的材料。行至良乡,接到礼部公文,见上面有让他入宫先为&ldo;皇太子&rdo;的安排,朱厚熜很不高兴,回复说:&ldo;遗诏让我当嗣皇帝,怎么又出来这种事?&rdo;显然,明廷大臣们是想他以&ldo;皇太子&rdo;身份继统为帝。
给死去的堂兄明武宗当&ldo;儿子&rdo;,朱厚熜当然不干。所以,到了北京城以后,这位心思缜密的少年坚持不入城。阁臣杨廷和依旧希望这位&ldo;嗣皇帝&rdo;按礼部规定办,朱厚熜坚执不可。
由于明武宗遗诏中的&ldo;接班人&rdo;人选天下皆知,再怎样也不可能另外推一个&ldo;嗣皇帝&rdo;出来,杨廷和等人拗不过少年朱厚熜,只得授意群臣劝进。
朱厚熜这才答应入城。他由大明门入宫,拜谒大行皇帝(明武宗)梓宫后,又见宫内的皇太后(武宗生母),然后出御奉天殿登上皇帝宝座,改明年为嘉靖元年,这位就是明世宗了。
即位后,同几乎所有新帝登基后都要象征性做的一样,明廷以皇帝名义下诏,尽革明武宗时期弊政,在平反昔日蒙受不白之冤官员的同时,处决、惩治了前朝许多跋扈的文武官员。
身登九五龙宝座,嘉靖皇帝一面派人往安陆迎取其母的同时,一面下令朝廷礼部官员集议如何崇祀他自己的生父兴献王。
在当时的继位诏书中,有&ldo;奉皇兄遗诏入奉宗祧&rdo;一语。这位少年皇帝,乃大孝之人,总觉得这句话显然是给堂兄当儿子继承人的意思。为此,他费尽心思要尊崇自己的本生父母。
这种宫廷礼仪,现代人可能不太明白,可能不少人会以为:你小王八蛋皇帝都当了,怎么还惦记着如何让死去的亲爹再风光一场,没意义嘛!不少当代&ldo;大儒&rdo;也不时讥讽为&ldo;大礼议&rdo;拼死廷争进谏的官员,说那些人死脑瓜子,人家小皇帝爱干啥干啥,爱封死爹为皇帝关你们屁事,豁出身家性命争这些&ldo;细枝末节&rdo;,傻呵。
不!当时的这些事情,在古代皆属&ldo;基本原则&rdo;,是天道大经,为臣子不争这些原则问题,就是不忠。所以,大臣们才如此纷争嚣嚣,数年不绝。
大学士杨廷和官场老人,熟谙史籍,对礼部尚书毛澄说:&ldo;此事以汉代定陶王、宋代濮王二事为依据,敢有异议者皆为谀jian小人,依法当诛!&rdo;也就是说,根据前代外藩王入继大统的事例,新皇帝应以明武宗为皇兄,以明武宗之父明孝宗(嘉靖的伯父)为皇考。这样一来,就只能让新帝以其生父生母为皇叔父、皇叔母。
为了弥补兴献王&ldo;无后&rdo;的&ldo;遗憾&rdo;,廷臣们建议让益王的儿子朱崇仁过继给死去的兴献王为&ldo;儿子&rdo;,代替现在给明孝宗当&ldo;儿子&rdo;的嘉靖新皇帝,这样一来,那个朱崇仁就只能称他自己的亲爹益王为&ldo;叔父&rdo;。
看到这种&ldo;编排&rdo;,少年嘉靖皇帝老大不高兴,&ldo;父母岂有能更换的,再议!&rdo;
杨廷和等大臣六十多人上疏力谏,希望新帝以大局出发,兼顾&ldo;天理&rdo;&ldo;人情&rdo;,不听。
新帝登基之际,新科进士张璁是个投机分子,他先透过老乡、时任礼部侍郎的王瓒当众散布消息,表示新皇帝入继大统,并非是以别人&ldo;儿子&rdo;的身份嗣承帝位,与旧日汉哀帝和宋真宗时代之事不同。
杨廷和很讨厌王瓒这种卖巧行为,指派言官劾其过失,把他贬往南京,当那里的摆设&ldo;礼部侍郎&rdo;。
张璁见势不妙,沉默了一阵。之后,他听说新帝不停让礼部集议对其生父的尊崇之礼,便投石问路,呈上《大礼疏》一篇文章,把&ldo;继统&rdo;和&ldo;继嗣&rdo;问题抛出,论点论据颇有可采之处:
朝议谓皇上入嗣大宗,宜称孝宗皇帝为皇考,改称兴献王为皇叔父,王妃为皇叔母者,不过拘执(于)汉定陶王、宋濮王故事耳。夫汉哀(帝)宋英(宗),皆预立为皇嗣,而养之于宫中,是明为人后者也。故师丹、司马光之论,施于彼一时犹可。今武宗皇帝,已嗣孝宗十有六年,比于崩殂,而廷臣遵祖训,奉遗诏,迎取皇上入继大统,遗诏直曰&ldo;兴献王长子,伦序当立&rdo;,初未尝明著(陛下)为孝宗后,比之预立为嗣,养之宫中者,较然不同。夫兴献王(指嘉靖皇帝的亲生父亲)往矣,称之以皇叔父,鬼神固不能无疑也。今圣母(指嘉靖皇帝生母)之迎也,称皇叔母,则当以君臣礼见(是指如果以叔母名义相见,嘉靖的生母要向嘉靖皇帝下拜),恐子无臣母之义。《礼》:&ldo;长子不得为人后&rdo;(嘉靖皇帝是兴献王的独长子),况兴献王惟生皇上一人,利天下而为人后,恐子无自绝父母之义。故皇上为继统武宗而得尊崇其亲则可,谓嗣孝宗以自绝其亲则不可。或以大统不可绝为说者,则将继孝宗乎?继武宗乎?夫统与嗣不同,非必父死子立也。汉文帝承惠帝之后,则弟继;宣帝承昭帝之后,则以兄孙继,若必强夺此父子之亲,建彼父子之号,然后谓之继统,则古当有称高伯祖皇伯考者,皆不得谓之统矣。臣窃谓今日之礼,宜别为兴献王立庙京师。使得隆尊亲之孝,且使母以子贵,尊与父同,则兴献王不失其为父,圣母不失其为母矣。
看见张璁这篇东西,郁闷久之的少年皇帝大喜。他一直想大干一场,但毕竟年少读书不够多,没有&ldo;理论&rdo;依据。
至此,如获至宝之余,少年嘉靖皇帝命司礼监宦官把疏议送内阁,传谕说:&ldo;此议实遵祖训,据古礼,你们这些人怎么没有这种想法!&rd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