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斯最大的错,在于原则问题。一个人要讲原则,没原则就会行为失准,做出不讲道义的事情。在赵高策谋立胡亥为帝,拉拢李斯的时候,李斯就应该义正严词地拒绝,主持正义,迎立扶苏为帝,联合蒙恬,然后大旗一挥,直指赵高、胡亥夺嫡的阴谋,号召天下有识之士共同讨之,事情就是另一番样子了。赵高、胡亥也未必有勇气将阴谋继续下去。而且,少了李斯的支持,赵高的阴谋也不好实现。因此,秦末的变乱,李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李斯思及自身利益的时候,便罔顾原则,做出了错误的决定。他担心蒙恬会取而代之是没有道理的。一是,蒙恬是领兵将领,长期在外作战,对宫内的权力之争不甚明了,不会毫无顾忌地牵涉进去,虽然他和扶苏走得很近,但那是正当的,丝毫没有结盟的意思,相比胡亥和赵高的阴谋勾结,自然要高尚许多。二是,以李斯当时的影响,蒙恬取而代之的可能性是微乎其微的,可以说秦始皇死后,李斯的态度在很大程度上起着决定作用,无论是对扶苏还是胡亥来说,谁得到了李斯的支持,谁的胜算就大,而人心所向的乃是希望扶苏能出来继位,扶苏只能依靠李斯,而不会冒失地让蒙恬取代他,自绝优势。故此,李斯的顾忌是多余的。
李斯一旦就缚于名缰利锁,眼光和胸襟就会变得狭窄,丧失衡量事情的尺度。赵高对他非常了解,因而对症下药,提出蒙恬可能取而代之的问题,正戳中了李斯的痛处。李斯思来想去,没能守住原则,向赵高这个阴谋家倾斜了。可是,正因为丧失了原则,李思堕入赵高的套中,事成之后(胡亥如愿以偿登上帝位),赵高把脸一翻,李斯便锒铛入狱。身陷囹圄的李斯才有所悔悟,可为时已晚,既然赵高把他送进来了,就没想着再把他放出去。对此,李斯的心里比谁都明白。
当李斯知道自己要被腰斩的时候,才知道自己为丧失原则付出的代价太大了。于是,后悔了,想起没当官的时候,带着儿子去上蔡东门驱逐狐兔时的光景,真是惬意啊。人只有到临死的时候,才懂得平淡和淡泊名利的可贵。只可惜,即使李斯此刻悔悟了,也再不能回到过去的岁月了,只能把教训留给后人,把遗憾和感叹让后人品味。
李斯当死之时,耳旁萦绕着庄子那句&ot;我仍愿做一只活在水里、拖着尾巴、吹着气泡的龟。&ot;悔恨的泪水无声飘落。是啊,泥水中虽然污浊,但总可以自由地呼吸、自由地摇头摆尾。一旦戴上名缰利锁,为之汲汲驱驰奔逐,为之牺牲一切可贵的东西,到头来却只能身死名丧。如果李斯当初醒悟,仔细咂摸一下先贤庄子的那句话,宁肯和儿子在上蔡东门逐一辈子的狡兔,也不会涉足名利这场浑水了!
可惜,一切都太晚了!窦婴--不识时务,乃真丈夫窦婴--不识时务,乃真丈夫
第19节:窦婴:不识时务,乃真丈夫(1)
窦婴:不识时务,乃真丈夫
档案--
姓名:窦婴,字王孙,西汉初时人
籍贯:观津人,今河北武邑东
所任官职:詹事、大将军、魏其侯,汉武帝时任丞相
生平大事记:平定七国之乱、与田蚡争斗、营救灌夫
非正常死亡方式:弃市
非正常死亡原因:死于糊里糊涂的&ot;矫诏罪&ot;
存照--
一个风雨如晦的夜晚,窦婴在病榻之上迎来了汉武帝的使者。使者宣读诏书,以窦婴矫先帝遗诏的罪名,论罪弃市。诏书读完,魏其侯身心俱颓,坍塌在床榻之上,两眼中流露的冤枉和悲愤的神情,更添加了雨夜的凄凉。
窦婴的死在西汉初年算得上是一件大案,也是一件震惊天下的冤假错案。然而起因却是微乎其微的,不过因为灌夫在武安侯田蚡的婚宴上闹酒的一件小事。但冲突的爆发总是矛盾积累到一定程度的结果,如果没有量变,质的飞跃也不容易发生。
而这里的量变就是以田蚡为首的新外戚集团与以窦婴为首的旧外戚集团长期的无休无止的斗争,灌夫闹酒把这个矛盾推向了顶峰,使得田蚡下决心要除掉窦婴,拔掉这枚阻碍自己捞取更大政治利益的眼中钉。
窦婴的死正是新旧外戚之间矛盾不可调和的结果,因此有其必然的因素在里面,可是,为什么是窦婴而非田蚡去死呢?
原因很简单,窦婴家族依靠的是孝文皇后窦太后,也就是汉武帝的奶奶,而田蚡则依靠她的姐姐王皇后,即汉武帝的母亲。窦太后在世时,尚未成为皇后的王美人和其弟田蚡依附尚恐不及,何谈触动和打击窦氏集团的利益?然而势随人去,窦太后一死,窦氏集团就失去了凭依,而汉武帝专政后,王皇后的势力如日中天,田蚡自然就会排挤打击甚至摧毁窦氏集团的力量。
随着权力重心由旧外戚向新外戚倾斜,窦婴沦为了这种政治势力转换的牺牲品。
外戚政治的形成,不是后天形成的,而是伴随着汉朝的建立就产生了。可以说,汉朝自打初始建立,通俗地讲就是一个夫妻店。何谓夫妻店呢?就是夫与妻共主政,丈夫作为皇帝主政是理所当然的,并无非议,然而妻子作为皇后干涉政事则名不正言不顺,不为人们认可,但是偏偏有汉一代,对皇后或太后干政的做法情有独钟。皇后或太后干政,意味着必定会安排自己家族的成员担当朝中位高权重的官职,形成权倾朝野的外戚政治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