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的长安皇宫,暑气像个顽皮的孩子,迟迟不愿离去,在宫墙间、回廊处逗留徘徊。但此刻的皇宫却笼罩在庄重又略显沉闷的氛围中,仿佛连阳光都知晓这皇宫中弥漫的忧愁,变得小心翼翼。宫殿内,静谧得如同深夜的湖面,只有偶尔太监宫女匆匆而过的脚步声,像是石子投入水中,短暂地打破这份寂静。
太上皇李渊卧病在床,身体不适让他往日的威严减了几分,更多的是虚弱。太宗李世民守在床边,衣不解带,亲自侍奉汤药,双眼布满血丝,却仍不离左右。他眼神中满是担忧,那是儿子对父亲深深的眷恋。他小心翼翼地端着药碗,仿佛那碗里盛着的是稀世珍宝,轻声对李渊说:“父皇,儿臣来喂您吃药了,这药虽苦,却对您身子有好处,您一定要早日康复啊,儿臣还想和您一起在御花园赏花呢。”
李渊微微睁开眼睛,那眼神有些迷离,却努力挤出一丝虚弱的笑:“二郎,难为你了。朕这身子,怕是不中用了。”
李世民赶忙说道:“父皇,您别这么说,您吉人自有天相,定能康复如初。您可是咱们大唐的中流砥柱,可不能倒下。”
一旁的宫女们看到这父子情深的场景,都不禁悄悄抹泪。一个小宫女抽泣着对旁边的同伴说:“陛下对太上皇真是孝顺。”
另一个宫女点头应道:“是啊,在这宫廷之中,真情委实难得。”这一情景也传遍了宫廷内外,大臣们纷纷赞叹太宗的孝道。
在朝堂上,一位大臣对另一位大臣说:“陛下如此至孝,实乃我大唐之福啊。”
民间也传为佳话,百姓们在街头巷尾议论着:“陛下亲自侍奉太上皇,真是至孝之人啊,实为我等楷模。”
九月,秋风渐起,宛如一位无情的使者,吹落了御花园树上的黄叶。那些黄叶像是一只只翩翩起舞的蝴蝶,在空中划出悲伤的弧线。天空中偶尔飞过几只南迁的大雁,发出阵阵哀鸣,似乎在为即将发生的事而悲鸣,那声音在空旷的天空中回荡,更添几分凄凉。
太上皇李渊的病情愈发加重,整个宫廷都沉浸在紧张和忧虑之中,就像暴风雨来临前的宁静海面,暗潮涌动。李世民在朝堂之上,神色凝重得如同乌云密布的天空,他宣布:“朕决定大赦天下,以求上天保佑太上皇康复。这是朕的一片孝心,希望能感动上苍。”
大臣们纷纷跪地高呼:“陛下仁慈,太上皇定能得神灵庇佑。陛下此举,定能让上天感受到您的赤诚之心。”
李世民回到后宫,独自一人在房间里,对着窗外的天空,心中默默祈祷:“上天啊,若能让父皇康复,朕愿付出任何代价。此次大赦天下,只求您能眷顾父皇。”他深知大赦天下这一举措影响甚大,但为了父亲,他毫不犹豫,就像一个坚定的守护者,不惜一切代价保护自己珍视的东西。
而在皇子们居住的宫殿中,李治还是个年少懵懂的孩子,他拉着大哥李承乾的衣角,眼中满是惊恐,就像一只受惊的小鹿:“大哥,爷爷他会好起来吗?我不想爷爷离开我们。”
李承乾摸摸他的头,安慰道:“三弟,我们一起为爷爷祈福吧。爷爷那么坚强,一定会好起来的,就像太阳每天都会升起一样。”
十月的长安,寒意渐浓,清晨的大安宫像是被一层薄纱笼罩,那是寒冷的薄雾,透着一股说不出的凄凉。宫中的烛火在风中摇曳,那微弱的火苗像是在与寒风做着最后的挣扎,仿佛随时都会熄灭,带走这仅有的一丝温暖。
太上皇李渊在大安宫去世,享年七十一岁。李世民在李渊身旁,如遭雷击,呆立当场,泪水夺眶而出:“父皇……”他的身体微微颤抖,心中满是悲痛和自责,尽管早已知道父亲病情严重,但当这一刻真正来临,他还是无法接受。
皇室成员们也都赶来,哭声在宫中回荡,此起彼伏。李治年纪虽小,但也感受到了这浓浓的哀伤,他哭着问母亲长孙皇后:“母后,爷爷走了,我们怎么办?我不想爷爷走。”
长孙皇后搂着他,眼中含泪,声音有些哽咽:“孩子,我们要为爷爷好好送别,让爷爷走得安心。爷爷在天上也会看着我们,保佑我们的。”
李渊去世的消息如同平地一声惊雷,瞬间传遍整个大唐,整个国家都陷入了悲恸之中。朝廷举行了隆重的葬礼,朝廷上下一片肃穆,大臣们身着素服,脚步匆匆却又沉重地赶往宫中,那素白的身影在宫中穿梭,像是一群悲伤的幽灵。
李世民作为儿子,为太上皇守孝,他身着麻衣,面容憔悴得如同枯萎的花朵,暂停一切娱乐活动。他下令宫廷内外都要以最庄重的方式悼念太上皇,语气坚决得不容置疑:“此次葬礼,务必尽显我大唐之尊,不可有丝毫差池。”
在筹备葬礼的过程中,大臣们忙得不可开交,就像一群勤劳的蚂蚁。房玄龄对杜如晦说:“此次葬礼,我们要认真细致,不能出一点差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