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产后的张慧冲,组成了一个魔术团,浪迹于南洋,后成为&ldo;海派&rdo;魔术奠基人。1962年临逝于上海。
龚稼龙
原名龚家龙,南京人,1902年生。早年在南京体育场做管理员时就向往银幕生涯。一个偶然的机会与影人郑矜苹相识,闯入上海电影圈。
1926年被&ldo;民新&rdo;导演卜万书看中,邀其主演卜万苦执导的《玉洁冰清》一片,随后与卜一起转入&ldo;明星&rdo;,参加了《挂名夫妻》、《湖边春梦》、《同学之爱》等多部影片的拍摄。
来自体育运动场的龚稼龙体态健美,不同于当时&ldo;脂粉气&rdo;的&ldo;小生&rdo;,这个新&ldo;小生&rdo;得到观众的认可和欢迎。30年代,作为&ldo;明星&rdo;最有名的男演员之一,主演了《狂流》、《春蚕》、《脂粉市场》、《到西北去》等多部优秀影片,对30年代现实主义影片潮流的兴起和发展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金焰
(191i‐‐1983):原名金德麟。1927年春,金焰南下上海,怀着找一个不要本钱的职业的愿望,经人介绍进了民新影片公司,从此涉足影坛。1929年,转入&ldo;明星&rdo;。孙瑜在拍摄他的《风流剑客》影片时,大胆起用金焰,时年19岁。
193o年,金焰加入&ldo;联华&rdo;,在孙瑜编导的《野花闲草》中饰男主角,是年冬影片公映,观众惊喜地发现金焰这一新型男主角的英俊形象。接着、金焰又主演了《恋爱与义务》、《一剪梅》等影片。
1932年,上海《电声》举办了观众评选&ldo;电影皇帝&rdo;的活动,结果金焰当选,成了观众心目中的&ldo;影帝&rdo;。此后,他又主演了《三个摩登女性》、《母性之光》、《城市之夜》、《大路》等一大批左翼影片。
3o年代是金焰从事电影创作的黄金时代,他成为3o年代现实主义电影潮中最有成就的男影星。
袁牧之
(1909‐‐1978):原名袁家莱,浙江宁波人。13岁赴上海读中学,此后开始了演剧活动。1934年,袁牧之进入&ldo;电通&rdo;,从此开始了他的银幕形象的创造。他在&ldo;电通&rdo;主演了《桃李劫》、《风云儿女》,从而由一个著名的话剧演员成为受观众喜爱的电影演员。
&ldo;电通&rdo;结束后,袁牧之加入&ldo;明星二厂&rdo;,主演了《生死同心》,他一人扮演了革命志士和华侨青年两个性格完全不同的角色,演得是那样的泾渭分明,令人叹服。
袁牧之对电影的贡献不仅在于他的表演艺术,作为一名电影编导,他在30年代共编剧或编导了3部影片,即《桃李劫》、《都市风光》和《马路天使》。尤其是《马路天使》在艺术上、结构上送到高峰。
抗战期间的1938年,袁牧之主演了&ldo;中制&rdo;影片《八百壮士》,同年奔赴延安。
金山
(1911‐‐1982);原名赵默,字缄耳。祖籍湖南沅陵,生于江苏吴县。20岁时闯入上海滩,1932年,金山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参加了左翼剧联的创作、演出等工作。
他与章泯组织了东方剧社,又参与了上海业余剧人协会的创立。左翼电影运动兴起后,金山在演剧的同时,参加了进步影片的拍摄。
他为&ldo;新华&rdo;主演了《狂欢之夜》和《夜半歌声》,尤其是他所饰演的《夜半歌声》中宋丹萍一角,虽带有舞台痕迹,但却以浓郁的悲剧色彩和强烈的激情,震憾了观众的心灵。
抗战爆发后,金山主要从事戏剧活动,曾率文艺团体赴海外为抗日募捐。抗战胜利后,他在&ldo;长制&rdo;编导了著名影片《松花江上》。
高占非
(1904‐‐1969):天津人,从小就喜爱戏剧、电影,尤其擅长皮簧。19岁时,矢志不移的高占非弃学赴上海,经亲友推荐,加入&ldo;明星&rdo;担任配角。他在《空谷兰》等片中的表演引起了张石川等人的注意和赏识。
不久,他在新人公司的《小侦探》和耐梅公司的《奇女子余美艳》中担任了主要角色,赢得观众青睐而崭露头角。
3o年代,他加入&ldo;联华&rdo;,主演了《自由魂》、《都会的早晨》等十余部影片,接着又为&ldo;明星&rdo;主演了《女儿经》、《船家女》、《劫后桃花》等多部影片。从而成为30年代影震坛最有名的男影星之一。
抗战期间,他先后赴武汉、重庆,参加了《热血忠魂》和《长空万里》的拍摄。战后赴香港,在&ldo;大光明&rdo;拍摄了欧阳子倩导演的《野火春风》等片,1951年随同&ldo;大光明&rdo;迁回上海。
周伯勋
(1911‐‐):原籍陕西临潼,生于西安一商人之家。大革命失败后,为躲避迫害,逃至上海。1930年入持志大学,不久转入复旦大学。1931年参加《玉堂春》的拍摄,首次登上银幕,饰演的是&ldo;反角&rdo;,后又参加《续故都春梦》的拍摄。
1933年,他参与创建&ldo;艺华&rdo;的工作,后在&ldo;明星&rdo;客串演出了《时代的女儿》和《上海二十四小时》。1934年加入&ldo;电通&rdo;,在&ldo;电通&rdo;的四部影片中,均扮演了角色,演来都得心应手。
抗战期间,参加了《塞上风云》的拍摄,饰日本特务长。战后参与组建和领导昆仑公司,并在《一江春水向东流》中塑造了庞浩公的形象。
周伯勋一生演过数十个反派角色,他从不在形象上有意丑化反角,而追求把反面人物的丑恶心理活灵活现地表现出来,他的含蓄的表演耐人寻味。
韩非
(1919‐‐1985):本名韩幼止,原籍浙江宁波,生于北京。13岁时随家庭南迁上海,偶然机会在话剧《阿q正传》露面。这次演出导致了韩非生活的转折。
此后,他成为上海剧艺社的职业演员。在话剧舞台上,韩非很快显出了他的喜剧才能,在《镀金》、《裙带风》等一系列喜剧中,以幽默诙谐的动作与风趣生动的语言,造成强烈的喜剧效果。
韩非初涉银幕,是在张石川导演的《夜深沉》中扮演男主角,后来又主演过《乱世风光》。战后,他在文华公司拍了《太太万岁》、《艳阳天》等影片。
1949年初韩非到香港,在回上海前的3年中,与王丹凤、李丽华、夏梦等合演了一批出色的喜剧影片。韩非的表演真实自然,夸张适度,谐而不俗,从角色自身性格与经历中发掘喜剧因素是影坛不可多得的优秀喜剧演员。
石挥
(1915‐‐1957):原名石毓涛,生于天津,自幼时随家人迁居北京。194o年石挥来到上海,开始了他辉煌的表演生涯。他在上海多个话剧团体从事舞台演出,是若干剧团的台柱之一。
石挥在《雷雨》、《家》、《蜕变》、《正气歌》、《大马戏团》、《秋海棠》、《夜店》中扮演了一系列人物形象,风靡上海,被称为&ldo;话剧皇帝&rdo;。
&ldo;孤岛&rdo;时期石挥走上银幕,主演过《世界儿女》与《乱世风光》两部影片。1947年参加文华公司,主演过《假凤虚凰》、《太太万岁》、《夜店》、《艳阳天》、《哀乐中年》等影片,编导了《母亲》。昔日的&ldo;话剧皇帝&rdo;在银幕上再次放出耀眼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