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来俄国人无须为批准出版营业许可证操心。他们把纸张分配给他们所宠爱的出版商,同时讲清楚,出版异端书籍将意味着给出版者带来麻烦。他们采用这种办225法,无疑能达到所期望的效果。当然,英美的政策是从长期占领这种设想出发的,在此期间应让负责任的、有民主思想的出版商有机会确立自己的地位,以抵制随后可能出现的反动潮流。
第四节其他宣传工具
管制的范围还扩大到剧院和音乐会,只有那些忘记了第三帝国的音乐和安排演出的窍门所起作用的人才会对此感到惊奇。英美的原则是,给剧院经理或剧场所有人发营业许可证,以迫使他们对演出的性质承担个人责任。实际上现在很难想起有过查禁某个节目的例子,虽然酒吧间的歌舞表演常常接近这个限度。然而要在这个领域内非纳粹化是特别困难的,而且产生了以富特汪格勒和格林德根斯为首的若干有名判例。一方面人们可以说,艺术与政治无关,但同时又很难容许那些曾受纳粹宠爱的人若无其事地继续登台表演。这方面,时间最能医治创伤。但是这一部门的管制官员的工作是积极的而不是消极的,他们帮助歌剧院和戏院从当局得到建筑材料、燃料、额外的口粮、通行证以及无数其他补助,要是没有这些,剧院是无法演出的。根据一项与选择书籍相类似的计划,引进了许多外国剧本。由于演出者缺乏材料,而管弦乐队和歌唱家又缺乏精力,这就导致人们强调象格鲁克、汉德尔、莫扎特等这类作曲家的那种比较古老、比较朴素的风格。这就是为什么德国人虽然可以自由演奏瓦格纳的作品,却似乎乐意把他的作品束之高阁的原因之一。在文化活动方面,法占区由于法兰西话剧团、香榭丽舍芭蕾舞剧团和巴黎交响乐团的巡回演出而显得具有特色。
在电影方面,由于取缔大部分引起非议的纳粹影片而造成的空白,通过上演带德语字幕或德语配音的英、美、法、俄故事片而填补起来了。德国人对这些影片的反应是不同的,而且要找到足够的既适合德国观众口味又可望增强盟国威望的影片,也不是轻而易举的。万国影片公司(ufa)在巴贝尔斯贝格的主要制片厂都在俄国人手里,而西部地区仅有的规模大小不等的制片厂都在慕尼黑市外。这种情况再加上缺乏资金、原料和各种设备,意味着德国影片摄制丁作进展缓慢。上演的第一部影片主要是靠在英占区拍摄外景制成的,1947年1月开226始发行。英美当局联合拍摄每周一辑的新闻纪录片《银幕上的世界》,强制上映。
在1945‐1946年之间的冬天,一些地方军政府的官员,特别是在英占区,开始把过期的英国报纸和德国报纸放置在任何一间近便的房间内,让群众进去阅读。这种安排深受欢迎,因为德国人都非常希望看到新闻,报纸(特别是外国报纸)又很难弄到,而且很多德国人也乐予以任何借口坐在一间暖和的房间里。1946年3月在柏林临时举办了一个名为&ldo;今日英国&rdo;的展览会,目的在乎影响社会民主党与统一社会党的论战;前往参观的人数表明这种展览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以上面两件事为,逐渐形成了这样一种设想,要在全英占区一连串建立六十个新闻中心,附设阅览室、图书馆以及用于演讲、放映电影和举办展览会的各种大厅。这种设想做起来就不象想象的那么容易了。寻找房舍,进行整理,在德国建立一个供应中心,以及安排报刊、书籍和展览材料的交流,都要花费时间。但是到1947年5月,已办起了六十二个这样的中心,都用一个共同的名称&ldo;桥梁&rdo;。这个数字后来必然要减少,但是那些保存下来的中心仍然是英德文化联络的基础。美国人仿效英国人的做法,到1947年7月建立了二十三个新闻中心。俄国人也不甘落后,1947年春天在柏林的菩提树大街开办了一个堂皇的&ldo;俄罗斯文化之家&rdo;。
第五节效果
上述种种努力所产生的一个结果是德国人成为一个见识广博、头脑冷静的民族,把这点记载下来是会令人愉快的,但是,尽管许多人在这方面取得了进步,却还有相当多的人在这些年中继续相信最荒诞无稽的谣言,继续对德国以外的世界抱着极其错误的想法。问题不单单在于他们认为占领国故意要压迫德国,而是许多人以乎无法理解为什么&ldo;可怜的德国&rdo;竟如此令人憎恶。很自然,他们会批评盟国无力供应更多的配给物品,但是他们拒不相信其他许多国家也缺乏食品、煤和原料,而且这种匮乏却是纳粹的野心所造成的。象施兰格一舍宁根博士那样的资历较深的负责的德国领导人也许会证明,要不是由于美国和英国政府在牺牲自己的情况下运来了食品,数以百万计的德国人就会死于饥馑。但在英国人发现一般德国人非但看不到他们所受待遇中包含的慷慨大方,却只是谈论饥荒是故意制造出来的时候,他们特别感到痛心,因为这些供应曾要他们付出高昂的代价。1946‐1947年的冬天,象&ldo;世界粮仓是充裕的&rdo;这样一类大字标227题经常出现在德国报刊上,时至今天,盟国为拯救灾难所作出的那份贡献差不多已被忘到九霄云外去了。这就引起了种种怨言,说盟国新闻处无能。
宣传工作收效不够大是不可避免的。首先,物资缺乏,使得很难对德国人施加有力的思想影响。英国报界说了一句公道话,承认通过一份每日四版的报纸无法向广大读者作充分报道。但是,盟国却想通过每周两份、每份四小版的报纸来向那些有更多隔阂要消除的德国人作报道。不错,还有广播电台,但是一般说来,每个地区只能清楚地听到一套广播节目,而文娱节目又必然占很大比重。在这种情况下,对德国报刊所采取的政策也许是过于放任自流了;本来可以责令那些获准出版的报刊拿出一定版面来强制登载实事求是地阐述盟国政策的文章,而不是让它们完全自由地想登什么就登什么。但是,既然过去多年的宣传使德国人形成一种习惯,遇到有人要他们相信某种事物时总要怀疑一番,那么要发表不会引起异议的文章,就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