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王小说网

帝王小说网>中国历代大儒故事爱华文 > 第58章(第1页)

第58章(第1页)

或曰:&ot;赵世多神,何也?&ot;曰:&ot;神怪茫茫,若存若亡,圣人曼云&ot;(《重黎》)

公开表示对鬼神的不相信针对董仲舒以来的灾异之学,扬雄也持怀疑态度,认为:&ot;圣人德之为事,异、(灾异)亚之故常修德者本也,见异而修德者末也&ot;(孝圣)大力提倡儒学重德教,轻灾异的优良传统这实际上也是对当时大儒刘向、谷永等人侈言灾异的一种规劝

秦皇汉武虽皆英明一世,但却未能超脱生死,求仙事不死、劳民伤财针对有人问长生之事,扬雄说长生&ot;非人力所及&ot;,求仙亦无益也:&ot;吾闻伏羲神农没,黄帝尧舜殂落而死,文王毕,孔子鲁城之北,独子爱其死乎?非人力所及也仙亦无益子之汇(类)矣!&ot;(《君子》)他说圣人的注意力在求知,不默念生死:

&ot;圣人之于天下,耻一物之不知;仙人之于天下,耻一日之不生曰:生乎生乎,名生而实死也&ot;即使仙人能长生,但无所事事,虽生犹死于是他明确地宣布:

&ot;有生必有死,有始必有终,自然之道也&ot;(同上)一切怪力乱神、仙仙长生都是徒劳的也是没有意义的

三是协调孟荀,重建儒统清除汉儒消极的庸俗之学,使儒学朴质理性之光重放异彩,扬雄进而对先秦儒学的两大名师孟子、荀子学说也进行了清理二家之中,扬雄最推崇孟子,但也承认荀子是孔门中人,只是各立门户了《法言&iddot;君子》记载:有人问孟子是否&ot;知言之奥,知德之奥&ot;?扬雄曰:&ot;非苟知之,亦允蹈之&ot;不仅知道言和德的底蕴,而且能严格遵守蹈习问者又说:你看不起诸子,孟子不是诸子之一吗?他说;所谓诸子,是指思想与孔子不同的人,孟子则不是这样问者又说;荀子《非十二子》,对诸子多加批驳,其他诸家倒有可非,至于非议子思孟子,就太过份了扬雄说:&ot;吾于孙卿与,见同门而异户也&ot;按照扬雄的评论,孟子言论不异于孔子,是孔子学说的忠实继承者,至于荀子,虽在儒门,却已自成一家了扬雄对孟子十分推崇,说他是&ot;勇于义果于德&ot;的纯儒:

或问勇曰:&ot;轲也&ot;曰:&ot;何轲也?&ot;曰:&ot;轲也者,谓孟轲也若荆轲,君子盗诸&ot;&ot;请问孟轲之勇&ot;曰:

&ot;勇于义而果于德,不以富贵贫贱死生动其心,于勇也,其庶几乎!&ot;(《渊骞》)

扬雄崇孟而轻荀,已开唐宋之儒道统之说韩昌黎曰:&ot;晚得扬雄书,益尊信孟氏,因雄书而孟氏益尊,则雄亦圣人之徒欤……孟氏醇乎醇者也,荀与扬,大纯而小疵&ot;[注]就是明证

扬雄比较孟荀并崇孟抑荀,但并不将荀子一概骂倒,而是取其学说之合理内核,为统一儒学服务这突出表现在他对孟荀人性论思想的融合上孟氏主性善,荀子说性恶孟子由性善而力主贵在开启人类自觉意识的仁义之教;荀子由性恶而力主重在强制外烁的礼乐之化性善性恶,不可两立;重仁重礼,似难两全扬雄并不这样绝对,也不走极端扬认为人性有善有恶,提出&ot;人性善恶混&ot;的著名命题:

人之性善恶混,修其善则为善人,修其恶则为恶人(《修身》)人性既不如孟氏所说纯然为善,也不如荀氏所云天然为恶,而是具有趋善趋恶两种可能培育人的善性就为善人,诱导人的恶性就成恶人人并无先验固定的善恶,全在乎后天的教导他说:&ot;天下有三门:由于情歌,入自禽门;由于礼义,人自入门;由于独智,人自圣门&ot;(《修身》)无疑,在解决人性善恶问题上,扬雄比喜走极端的孟子荀子都要聪明得多建立在人性善恶混认识基础上,在对待仁义礼乐问题上,扬雄继承董仲舒的&ot;五常&ot;学说,认为仁义礼智信三者皆重,不可偏废:

或问仁义礼智信之用曰:&ot;仁,宅也;义,路也;礼,服也;智,烛也;信,符也处宅由路,正服明烛、执符,君子不动,动斯得矣&ot;(《修身》)仁是人应当经常保持的爱人品德;义是人的行为准则;礼是人的面貌外观;智是人认识是非的能力;信是人取信于人的保证一个君子要想有所成功,就必须以仁为居,以义为路,以礼为饰,以智辨物,以信取信仁义礼智信五者,都同等重要,都不是可有可无的多余的东西他又说:

道、德、仁、义、礼,譬诸身乎?夫道以导之,德以得之,仁以人之,义以宜之,礼以体之,天也合则浑,离则散一人而兼统四体者,其身全乎!(《问道》)用道作为行动指南,用德来获取人们的归附,用仁来爱人,用义来做准则,用礼来立身处事这四者协调相配(合)就成为浑然一体的全人(浑),离开了(离)就不成风格(散)一个人皆具道德仁义礼这些品质,就可以全身保性可见,孟氏仁义,荀氏礼乐,都各有所需,不可或缺于是将儒学内部孟荀的分争弥缝起来了

四是援道入儒,丰富儒理扬雄贬诸子,斥黄老,但并不是不分精华和糟粕地一概排斥,他充分注意到道家的合理内涵,力图援引道学精华以丰富儒学理论如前所述,扬雄一方面批评老子&ot;捶提仁义,绝灭礼学&ot;,另一方面又赞赏老子的&ot;道德&ot;学说(《问道》);一方面批评庄子&ot;荡而不法&ot;(《五百》),也指出庄子&ot;齐生死,同贫富,等贵贱&ot;的诡辩学说不同乎&ot;圣人之说&ot;(《君子》),另一方面又赞赏庄子的淡然&ot;少欲&ot;(《问道》),扬雄一生&ot;清静亡为,少嗜欲&ot;,&ot;恬于势利&ot;,正是受老庄思想的深刻影响如果说&ot;崇道德&ot;,&ot;少嗜欲&ot;还属于修身范围,那么,扬雄从老庄那里继承的&ot;道法自然&ot;、&ot;物极必反&ot;和他建立的庞大的&ot;玄学&ot;体系,则是他援引道学对儒学的重大补充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