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它们之间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关系,抓住问题的关键、根本,才能治理好国家他说:&ot;崇本以息末,守母以存子&ot;(《老子指略》)&ot;守母以存其子,崇本以举其末&ot;(《老子》第三十八章注)以母子的关系来比喻本与末所以,他在《老子》第五十二章注道:&ot;母,本也;子,末也得本以知末,不舍本以逐末也&ot;不能抓住问题的根本,治末不治本,舍本逐末,&ot;皆舍本以治末&ot;(《老子》
第五十七章注)就只能导致国家的混乱和衰败
抓住&ot;本&ot;这个治国根本,最终实现&ot;无为而治&ot;在实施过程中,它并不是僵死的教条针对复杂多变的具体情况,王弼认为还应有灵活性,要有应变的能力
&ot;是故用无常道,事无轨度,动静屈伸,唯变所适&ot;(《周易略例&iddot;明卦造变通爻》)对各种具体情况采取恰当的方法灵活处理,这并不是容易的事&ot;权者,道之变变无常体,神而明之存乎其人,不可豫设,尤至难者也&ot;(《论语&iddot;子罕》皇侃疏引王弼《论语释疑》)权力的运用要适应时代的要求,要合乎&ot;道&ot;,所以应把握和顺应社会发展的规律&ot;为随而令大通利贞,得于时也;得时则天下随之矣随之所施,唯在于时也时异而不随,否之道也,故随时之义大矣哉!&ot;(《周易&iddot;随卦》注)不能审时度势,顺应时代潮流,必然自取灭亡&ot;为随而不大通,逆于时也相随而不为利正,灾之道也&ot;(同上)可见正确估计形势,正视现实,而采取正确的措施治国,是至关重要的
处于乱世(或各种制度尚未完善)而急需变革的创始时期,一国的君臣、有为之士还应奋发有为、刚健积极,发挥高度的主观能动性,应天顺民&ot;夫能辉光日新其德者,唯刚健笃实也&ot;(《周易&iddot;大畜》注)&ot;成大事者,必在刚也&ot;(《周易&iddot;小过》注)修德而成大事,也要刚健有为,创立新制&ot;革去故而鼎取新,取新而当其人,易故而法制齐明……鼎者,成变之卦也革既变矣,则制器立法以成之焉变而无制,乱可待也法制应时,然后乃吉贤愚有别,尊卑有序,然后乃亨&ot;(《周易&iddot;鼎卦》注)新的制度也应顺应时势合理制定,这才能走向无为而治的理想境界
创始阶段,需要确立制度,包括名分等级&ot;始制,谓朴散始为官长之时也
始制官长,不可不立名分以定尊卑,故始制有名也&ot;(《老子》第三十二章注)这样,&ot;上守其尊,下安其卑,自然之质,各定其分&ot;(《周易&iddot;揭卦》注)上古朴散之时如此,变革时期也是这样,一执古之道,可以彻今,虽处于今,可以知古始&ot;(《老子&lso;第四十七章注)借鉴古制,根据时代需要创建新制,&ot;创制不可责之以旧&ot;(《周易&iddot;蛊卦》注)不能死搬硬套,而要有创新,这是君王有为之时
制度确立之后,就应该无为而治顺应社会发展的自然规律&ot;万物以自然为性,故可因而不可为也,可通而不可执也物有常性,而造为之,故必败也&ot;(《老子》第二十九章注)&ot;圣人达自然之性,杨万物之情,故因而不为,顺而不施&ot;(同上)&ot;明物之性,因之而已,故虽不为,而使之成矣一(《老子》第四十七章注)只要真正认识和了解人类社会,就不会把个人意志强加给社会,社会就会得到治理和发展相反,只会失败所以,&ot;善治政者,无形、无名、无事,无政可举,闷闷然,卒至于大治&ot;(《老子》第五十八章注)&ot;以无为为居,以不言为教,以恬淡为味,治之极也&ot;(《老子》第六十三章注)无为与顺应自然是一致的,它可以使天下大治
治理得法可以使国家局势稳定安定可以使社会得到更快的发展所以,&ot;国之所以安,谓之母&ot;(《老子》第五十九章注)作为国君,首先要能胸怀全局,高瞻远瞩,而不能鼠目寸光,固步自封&ot;夫执一家之量者,不能全家;执一国之量者,不能成国,穷力举重,不能为用&ot;(《老子》第四章注)要有远见卓识,而又量力而行,循序渐进尤需&ot;以清廉导民,令去其污&ot;(《老子》第五十八章注)不刻意追求好名声,如果&ot;尚名好高,其身必疏&ot;(《老子》第四十四章注)
不要为名利而亡其身要做到&ot;威而不猛,不恶而严&ot;(《周易&iddot;颐卦》注)
&ot;既公且信,何难何备?不言而教行,何为而不威如?&ot;(《周易&iddot;大有卦》注)国君的形象和威信是靠自己的行为树立起来的如果用人得当,国家自然大治
国君用人,先无要大公无私,&ot;夫无私于物,唯贤是与(举),则去之与(举)来皆无失也&ot;(《周易&iddot;比卦》注)罢免和提拔都以贤能为标准,&ot;不以物累心,高尚其志&ot;(《周易&iddot;大有卦》注)就不会出差错&ot;故人用其力,事竭其功,智者虑能,明者虑策,弗能违也,刚众才之用尽矣&ot;(《周易&iddot;损卦》注)!上下齐心协力,各尽其能,各司其职,国君无为而国大治
无为而治可以使社会各方面处于自然的和谐和系统的稳定权力和刑罚的使用要有限度,不能破坏社会的自然和谐人们的利与欲的思想是实际存在的,必须正视这个事实只是人们不能过分追求因为物极必反,走到极端就有害了&ot;求之多者,攻之者众,为物所病,故大费、厚亡也&ot;(《老子》第四十四章注)想得多反而会失去更多&ot;贪货无厌,其身必少&ot;(同上)要顺其自然引导人民如果统治者利用权力,使自己的欲望得到满足,穷奢极侈,&ot;离其清静,行其躁欲,弃其谦后,任其威权,则物扰而民僻(邪),威不能复制民民不能堪其威,则上下大溃矣&ot;(《老子》第七十二章注)国君自己丧失威信滥用权力只会使整个社会不自然和谐&ot;若乃多其法网,烦其刑罚,塞其径路,攻其幽宅,则万物失其自然,百姓丧其手足鸟乱于上,鱼乱于下&ot;(《老子》第四十九章注)只会弄得社会动荡不安应该&ot;因物之性,不假刑以物&ot;(《老子》第三十六章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