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古今文字音训的不同,他根据具体情况,或者以古文字书的音训来正时俗的讹谬,同时也考虑到时下已经普遍流行的字音,互相斟酌&ot;若典籍常用,合理合时,使即遵承,标之于首其音可互用,义可并行,或字有多音,众家别读,苟有所取,靡不毕书,各题姓氏,以相甄别&ot;(同上)这种尊重古注、又尊重当时语言习惯的指导思想,表现在经字的音训中,既引《说文解字》等古文字书进行正音,又不完全信从《说文》甚而&ot;有以俗字为正文、而以正体为附注者&ot;卢文(弓召)解释说:&ot;唐人经典,多不全用《说文》,陆氏意在随时,不取骇俗&ot;(《重刻经典释文序》)时代是变迁的,语言字音也随着时代变化,这是陆氏不完全采用古字正音的原因他说:&ot;余个所撰,务从易识,援引众训,读者但取其意义,亦不全写旧文&ot;(《经典释文序》)这种既遵规矩,又务实际的精神是可取的
《经典释文》的体例是先撰群经序录,把某经书传授的历史、各个时代治此经的代表人物和学派以及现存的经籍版本情况,作个简略的叙述,相当于一部简单的经学历史然后分别撰写各经音义,为节约篇幅,并不把各经的经文引下来,而只是标出某一经某一篇某一章的目录,而后逐字注释音义只有两本书把注释的原文引录下来了其一是《孝经》,因为它是青少年发蒙就要习读的,录下原句是便于初学者查找其一是《老子》,因为当时版本很多,而各种版本的章节次序又不相同,为避免混乱,也只好录下全句再注释为了理解该书释注的风貌,我们以《周易&iddot;乾卦》为例来看它释经的特色
&ot;周:代名也,周至也,通也,备也今名书,义取周普&ot;&ot;易:盈只反此经名也虞翻注《参同契》云:&lso;字从日月&rso;,正从日勿&ot;&ot;乾:竭然反……《说卦》云:&lso;乾、健也&rso;此人纯卦,象天&ot;&ot;元亨:许庚反卦德也,训通也&ot;
以上是对经名和卦名音义的释训,是以释字音字义为主,同时又兼顾经义如易字,《说文》:&ot;易:蜥易,囗蜒守官也秘书说:日月为易,象阴阳也&ot;陆德明只取后一义,并采用虞翻的《参同契注》当解乾卦&ot;初九,潜龙勿用,九二,见龙在田,利见大人&ot;两句爻辞时,《释文》是:
&ot;潜:捷盐反龙喻阳气及圣人&ot;
&ot;见龙:贤遍反示也&ot;&ot;利见,如字大人:目肃云:&lso;圣人在位之目&rso;&ot;他说见应该读现,义为显示他不仅对经文进行音义注释,对前人关于经的注解也同样进行注释《周易》用的是王弼注,王弼对九二爻辞的注解说:&ot;九二刚健中正,出潜离隐,泽及于物,物所利见,故其象为&lso;见龙在田&rso;,其占为&lso;利见大人&rso;&ot;《释文》:&ot;离隐:力智反&ot;陆德明的目的是要使读者读懂经书本文及其注笺,所以把他认为有疑难的字一一作了音义训释这个工作是他的前人还未做过的如郑玄驳许慎的《驳五经异义》,只是就某一段、某一句的经文义理进行论辩,少及字的音义,也不覆盖全部经书陆氏这个着眼基础的释音训义工作,为后人解读经书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汉代经学有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的分别,两个学派在学术思想上进行了长期的斗争西汉以今文经学占主导,东汉以古文经学占优势,东汉末的郑玄把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混一起来,成为遍注群经的大师,但他的基本立场仍然是古文经学的家法古文经学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在研讨经学时,以文字训诂、名物考证为根本,因此古文经学的核心是文字学陆德明《经典释文》的基本立场是遵照古文经学的方法,重点放在经字的音义训诂,但他在释经的过程中并没有表现出古文经学的宗派性因为古文经学与今文经学的师承不同,二家尊崇的经书的本子也有不同如《诗经》,古文经尊的是《毛诗》,今文经则尊齐、鲁、韩三家的诗注又如《春秋》,古文经尊的是《左传》,今文经尊的是《公羊传》再如礼学,古文经尊的是《周礼》,今文经则重视《礼记》,特别是《礼记》中的《王制》一篇
东汉古文经学家以研究文字训诂见长,在他们的文字学中,往往也贯彻了古文经的这种门派家法许慎著《说文解字》,是清代汉学家眼中最权威的古字书,他遵循的就是古文经学的家法清代段玉裁作《说文序》说:&ot;其称《易》费氏、《书》孔氏、《诗》毛氏、礼《周官》、《春秋左氏》、《论语》、《孝经》,皆古文也&ot;所以今文经学家康有为在他的《新学伪经考》第九附有一篇《说文序纠谬》,指责许慎、郑玄都是刘歆伪经的传布者:&ot;欲伪经之光大,则赖郑玄之功,伪字之光大,则赖许慎之力……篡孔子之圣统,慎之罪亦何可末减哉!&ot;康氏的批评是从今文经学的宗派立场出发的,所以也未免偏激和武断文字学是一门独立的学科,不应该纠缠在经学的派别纷争中而影响其科学性
陆德明的《经典释文》,则摆脱了古文经学和今文经学的派别之争他像古文经学家那样注重经书的文字训诂,但不局限于古文经学家尊崇的经注,因为他不是古文经学家,也不是今文经学家,而是隋唐统一之后,儒释道兼容并包的新的文化氛围中新的形式的儒家经学他有对前代人的继承,但带上了自己不拘一家的时代特色《经典释文》一直成为后代儒学家研究经学和文字学不可或缺的工具书
前人论经学,往往只把儒学分为汉学、宋学以及清代重新复兴的汉学,而认为唐人经疏没有什么创新,没有什么特色从经学的角度说,唐人经疏虽然继承的是汉晋的注笺,但是不再讲今文古文的门派,更注重义理的辩析,为宋代新儒家讲哲理埋下了伏笔从儒学的角度说,唐人也以儒术为经邦治国的纲领,但不像汉人那样&ot;独尊儒术&ot;,也不像宋儒那样吸取道释思想再来排斥异端唐人的经疏,兼采众说,辩析名物,受玄学影响,编讲疏和义疏,又是受佛教的影响尊儒学而又兼收并蓄,重文教而又讲求实在,正是唐初学术的最大特色这种学术方针使唐代文化能得以繁荣,也是唐初政治、经济取得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