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王听后,沉默不语。唐尧暗想,看禹王此状,内心已被自己说动,我何不借此机会再加上一把火。
禀禹王:&ldo;臣下最近夜观天象,见南方紫薇璮中,帝星暗长明少,而靠近他的另一帝星,在逐渐地明多暗少,不久天下恐生大变。&rdo;
禹王面色一肃,问道:&ldo;你能演算出时间吗?&rdo;
唐尧回道:&ldo;臣下已演算多遍,最多不出三个月。&rdo;
禹王听后,复又不语。
唐尧在一旁见到,知道禹王已经动心,接着说道:&ldo;臣下知禹王是仁德之君,不忍在国丧三年期内更新天下,臣有一策,不知禹王是否愿听?&rdo;
禹王略带迟疑的对唐尧说:&ldo;可以说来听听。&rdo;
唐尧暗喜,禹王虽有迟疑,但心结已被打开,于是大胆的说:&ldo;这三年期间,禹王不妨将王权假手于他人,臣下以为,舜帝的儿子商均最为合适。&rdo;
禹王看着唐尧没有说话,且目光中带有狐疑。
唐尧面色坚定而淡定地说:&ldo;请禹王放心,紫薇璮中,根本没有商均的位置,而商均的身体一向孱弱,若无自知之明接受王权,有违天道。&rdo;
唐尧暗想;这时候得用一番让禹王深信不疑的话,彻底地打开他的心结,他想起在二十一世纪上高中时,所学的孟子的一段话,就想把这段话,借师父之口说出,打动禹王。
他对禹王说:&ldo;师父常常教诲于我;天将降大任于斯人,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普益其所不能。这些难道不是禹王一生的真实写照吗?&rdo;
禹王听后,沉思了良久说:&ldo;老神仙至理名言,果然非凡。&rdo;
唐尧见其已接受,心中大喜,又对禹王说:&ldo;商均之才,做个邑侯尚且力所不为,他若不知天高地厚,强揽王权,不仅有违天道,身体也不堪其重负,不出两年,必定夭折。&rdo;
禹王一听,唐尧连夭折这种话都直言不讳地对自己说了出来,心中那点少许地疑虑顿消。问唐尧:&ldo;这三年期内,本王当如何行事?&rdo;
唐尧不慌不忙,从怀中掏出一轴黄绢,双手奉于禹王面前,说:&ldo;臣下要说的话都写在上面了。&rdo;
禹王并未将黄绢打开看,而是对唐尧说:&ldo;你远道来见本王,并非就此一件事吧?&rdo;
唐尧心中一惊,看来这古代帝王的智慧也是高的吓人,就连自己这四千年后的双料博士,也自叹不如。
他稳定了一下心神,从怀中又掏出一大一小两个黄绢,对禹王说:&ldo;臣下的一切事情都在奏卷中。臣下三人,住在城北客栈,随时听候禹王召唤。&rdo;
禹王听后,微微颌首。
唐尧见时机已到,无需再对禹王多言,就和唐兴和虞苗,向禹王施礼后,退了出来,回到客栈。
☆、第四十七章;登崇高指点江山
三人回到客栈,吃过饭后,唐兴首先说:&ldo;今日一见禹王,果然非同凡响,宝相庄严,智慧非凡,若我和虞苗二人,肯定无言以对。&rdo;
唐尧说:&ldo;我们的事已尽力,就顺应天命吧,下午我们启程去栎邑,登崇高山(现在的嵩山)去看看我们的将来吧。&rdo;
唐兴又说:&ldo;我们走了,如果禹王召唤我们怎么办?&rdo;
唐尧说:&ldo;放心吧,十日之内,禹王绝对不会召唤我们的。&rdo;
三人打点行装,准备出门。唐兴还是不放心,交代小二说:&ldo;我们出门有事,如果有人找我们,说我们过几天就回来,&rdo;
然后打点了小二。小二忙不迭的答应。
三人傍晚住进了栎邑的客栈,第二天吃过早饭后,向崇高山进发。进入群山后,一路上大树参天,珍禽异兽,时常在林间穿梭。五彩雉鸟,绕飞在空中,发出天籁般的啼鸣声。飞流瀑布,犹如晶帘,悬挂在悬崖峭壁上。河溪蜿蜒,时见各类动物在河溪边饮水。
三人来到一处绝壁旁休息,唐尧盯着绝壁看了一会,忽然两眼放光,只见他快速的攀到一处岩壁上,仔细地观察了起来,他竟然发现了岩壁上的元古层,他在这元古层中发现了;黑云母和麻粘石,他知道这些东西,都是产生在二百亿年前,元始地质瑰宝,心中暗想;不知道这些宝贝,能不能留到四千年后,这些宝贝,对研究地球环境的形成太重要了,而且从元古到后古,这段地球地质的形成中,也是各类稀有金属的成矿时期,只可惜,当下这个时期,根本无能力采掘。
由此看来大自然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好像是规划好了一样,在哪个时期赋予人类什么样的东西,是人类无法改变的。
唐兴二人见唐尧痴痴地看着岩壁,就问:&ldo;你在看什么?&rdo;
唐尧说:&ldo;我在这里看到了,比混沌时期还要远的时期,还看到了这里面藏了许多宝贝,可惜我们现在没有能力把它拿出来。&rdo;
两人看他说话时非常认真,知道他说的不是戏言,只是自己不明白罢了。
唐尧下了岩壁,三人继续向山顶攀走,唐兴已开始气喘吁吁,唐尧虞苗一左一右的搀扶着他,唐兴顿时感觉自己像飞起来一样。
中午以后,三人来到了崇高山顶,唐尧指着崇高山南,和左右群山环抱的那片平原地说道:&ldo;你俩看到了吗,那里就是我们将来施展身手的地方,我们要在那里建起一座,华夏大地上从来没见过的王城,这座王城,将永远镌刻在中华文明的历史上。&rd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