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王小说网

帝王小说网>明朝出了个张居正里的浯溪碑林出现在哪一章 > 第1章(第1页)

第1章(第1页)

[史学研究]《明朝出了个张居正》作者:清秋子【完结】

【内容简介】

明朝出了个张居正,知道他的人不少。但是,人们对张居正的印象,多半来自中学教科书。

张居正究竟有怎样的功绩?他给我们留下了什么样的思想遗产?他的经历中有哪些令人惊心动魄的传奇?他是怎样一个有血有肉的人?大抵都不甚了了。

著名网络作家清秋子的长篇历史散文《明朝出了个张居正》,以老辣的文字描述了张居正的一生事迹,将明代政坛的几次大风波勾勒得扣人心弦,全方位地展现了明朝中晚期的政治、经济、军事、社会风貌,为我们送来了一道&ldo;大历史&rdo;的盛宴。

【作者简介】

清秋子,著名网络作家。祖籍江苏宜兴,早年曾下乡插队八年。1988年后,在深圳、海南及北京辗转多年,经历堪称丰富。自2003年起,偶然在网络写作中崭露头角,声名渐起。在网上陆续发表并出版了长篇小说《我是北京地老鼠》、《深圳,你让我泪流满面》等。现居海南,供职于海南广播电视台,为海南省作家协会会员。

《明朝出了个张居正》是清秋子沉寂了一年以后,在&ldo;天涯虚拟社区&rdo;、凯迪网络、新浪博客上连载的新作。一经问世,即受到热烈追捧,被几大网站作为&ldo;头条&rdo;或首页推荐。

以悲悯情怀写悲剧人物

-----序清秋子《明朝出了个张居正》

十年砍柴

我是清秋子兄的热心读者,几年前曾经在天涯社区彻夜不眠地追看他的小说《我是北京地老鼠》。描写都市深处漂泊如浮萍一样的草根人物之命运,几年来我所看过的同题材小说中,窃以为无过于此著者。清秋子兄在细致而诙谐地描写&ldo;地老鼠&rdo;们的生存时,处处能看到笔端下表露出的一种悲悯情怀,这正是最感动我的。

正在我以为清秋子兄消失在茫茫网路中时,沉寂一段时间的清秋子重出江湖,连载的长篇《明朝出了个张居正》引起追捧如云。尤令我钦佩的是,早在网路上有名的清秋子兄,为了避免因曾经的名气而使作品获得失真的高评价,连载此文时再次化名,以初出江湖的新人面孔出现,显然,其所获得的好评是真实纯粹的、对文而不对人的。

从今天都市中籍籍无名的草根命运,到近五百年来一流政治家之一的张居正的命运,作者所关注的似乎从&ldo;小&rdo;变&ldo;大&rdo;,但不变的是那种悲悯大情怀。

张居正这样一个位极人臣的大人物,后世一个普通书生,对其可悲者何?可悯者何?

历史上多少已被雨打风吹去的风流人物,生前曾建立过赫赫伟业,左右着无数小人物的命运,但在时代巨大的车轮下,他们依然不能左右自己的命运,给后人留下一曲悲歌。张居正就是这样一个人物,难道不可悲悯么?

五百年来张居正一直是史家和历史爱好者所关注的历史人物,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认识犹如开矿,同样的矿藏,随着时间的推移,后人的掘进会越来越深,就在看上去资源枯竭,快到山重水复疑无路时,却往往柳暗花明又一村。这是因为人类对历史、对传统、对自身的认识总在不断提高。有关张居正的历史、文艺著作可谓汗牛充栋,单说上一个世纪,先有朱东润的《张居正大传》横空出世,成为一座有关张居正研究的高峰;后有熊召政的长篇历史小说《张居正》,让张居正再一次出现在现代人的视野下。当下文化领域有关明朝的人与事热浪滚滚,清秋子再在张居正这座被开掘多次的矿脉上往下开掘,难度当然更大,但仍然有不同于前人的收获。

清朝人所修的《明史》,对张居正的评价是:&ldo;张居正通识时变,勇于任事。神宗初政,起衰振隳,不可谓非干济才。而威柄之操,几于震主,卒致祸发身后。书曰&lso;臣罔以宠利居成功&rso;,可弗戒哉。&rdo;这是基于传统史观得出的结论,为人臣者不能威权震主,不能仰仗君王的宠信而获得成功。但若政治人物都吸取张居正的教训,便使中国的传统政治遇到了不可能解开的死结,在皇权政治构架下,一位政治家只要没有取得最高的权力,哪怕他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宰相,要干一番大事业,要对社稷苍生做出大贡献,不能不依靠最高掌权者的支持,也不能不小心翼翼如履薄冰地避免功高盖主。如此,政治家的作为往往是事倍功半甚至是事与愿违,播撒龙种,收获跳蚤。清代的大政治家如曾国藩、李鸿章,没有一个人能取得张居正那样的成就,不是他们的才能比张居正差,而是他们更善于保护自己。晚清也无可避免地重复晚明的结局。

朱东润先生写作《张居正大传》时,正值外侮深重、烽火遍地,艰难的时局需要张居正那样力挽狂澜的&ldo;救时&rdo;政治家,在朱先生的笔下,张居正成为一位忍辱负重为国家不顾个人安危的英雄,而与张居正同时代的万历帝和某些文臣,则显得刻薄寡恩、自私丑陋,这种判断当然不错。朱先生的见识显然已经超过简单地说张居正因威权震主而身后罹祸,因为当时的中国刚刚从帝制的泥坑里迈出一只脚,古老的帝国正在向现代政治体制艰难地转型,但步履艰难,当时的人对张居正的认识不可能超越时代,朱先生以同情的笔调为张居正一些道德上的瑕疵做辩护:在那种制度和文化下,张居正不得不那样做。朱东润所处的时代,对历史人物的评判,以私人道德、事功成败来论历史人物的传统史观,依然还难以完全超越。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