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王小说网

帝王小说网>明朝出了个张居正里的浯溪碑林出现在哪一章 > 第42章(第1页)

第42章(第1页)

这层关系,又死死压住了张居正,意见不一致也不能太冒犯房师,总要有所顾忌。再说,陈以勤与高拱一样,是隆庆多年的老师,当年顶住严嵩的压力,对裕王的皇储位置&ldo;羽翼有功&rdo;(《明史•陈以勤传》),离权力中心比张居正要近得多。张也不可能摇撼他。

这两个人,主张&ldo;祖宗立业、子孙承之&rdo;,&ldo;苟非至于大坏,固未易变更也&rdo;。视励精图治为&ldo;躁竞&rdo;,视革除陋习为&ldo;紊乱成法&rdo;,你还好意思越雷池一步吗?

明朝的发展,其实已经很成问题了,积弊如山,财力枯竭,外敌窥伺,哪里还容得你休生养息?再不振作,再不根除顽疾,就没有时间了。什么&ldo;宽政&rdo;?无非是放纵贪官污吏;什么&ldo;和揖中外&rdo;?不就是挨打了也忍气吞声!

国人啊,&ldo;渐已醒&rdo;了吗?

再说这个赵贞吉,他倒是一条汉子。嘉靖二十九年,俺答袭北京那时候,严嵩、丁汝夔按兵不动,敌势铺天盖地。嘉靖问计于廷臣,久久无人一语。赵贞吉却力排众议,坚决反对议和,并请命上前线劳军。嘉靖一见,心情大振,立刻升了他的官,让他奉旨前去&ldo;宣谕诸军&rdo;。

史载:&ldo;贞吉廷议罢,盛气谒严嵩,嵩辞不见,贞吉怒叱门者。适赵文华(严的干儿子)至,贞吉复叱之。&rdo;这个细节,在当时也真是大快人心(《明史•赵贞吉传》)。

严嵩当然为之恼怒,在票拟时故意不写授予督战权,让赵贞吉到前线一个兵也调不动。当时京城附近敌骑充斥,赵贞吉居然敢一个小卒也不带,单骑出城,驰入军营。持节宣慰诸路勤王军,诸军无不感动泣下,愿意杀敌报国。&ldo;北虏&rdo;听说之后,有所收敛,稍微后撤。赵贞吉大名一时传遍天下。

功臣往往都是白干。敌人退后,严嵩立马构陷赵贞吉。结果,赵老夫子被打了一顿屁股(廷杖),贬到广西去当了典史(明代的县看守所所长不乏名臣啊)。

这样一个人,名气大,辈份高(比陈以勤早两科,比张居正早四科),所以敢于指陈各部、科道失职违纪的猫腻,人得罪光了都不怕。他为官40年,一点儿不懂官场潜规则。书生本色,不给人一点儿面子。

张居正受他的气大了。每每议论话题,老赵总是朝小张子挥挥手:&ldo;这不是你们小辈所能理解的。&rdo;一谈到经史、玄禅,就笑问张居正:&ldo;怎么样,深奥吧?你们光知道韩、柳文(韩愈、柳宗元文章)!&rdo;

张居正,能不郁闷乎?

四位阁臣,莫衷一是,这还怎么干?

他一个人,拿这三个人根本没奈何。虽然张居正也当过裕邸的讲官,与当今皇上有一点儿渊源,但权力资源还差得远。怎么才能让这两个没用的离开茅坑,让那个不懂事的闭住嘴?怎么才能让自己离权力中心更近一点,能有个搭档联手做事?

他不会不想到&ldo;相期以相业&rdo;的高拱。徐相已远走,在朝中,高拱最大的劲敌没有了。普天之下的王臣,谁还能比高拱离权力中心更近?

借助高拱,可做大事。这一定是张居正最后的结论。

高拱的回来,已经具备天时。但张居正不大可能直接居间活动。活动这事,已不是外臣所能及,须得有近侍太监说话。李芳已经失势,张居正在中官那里的能量恐怕还很有限。

具体的操作,是由一名外号叫&ldo;邵大侠&rdo;的人主动发起的。张居正,最多是从中策应。这也没有什么可奇怪的。从这时起,我们就可看出他的一个人格特点,就是为了达到做大事的目的,不妨在必要时刻用一点儿权术。关键是,要用得恰到好处。

&ldo;邵大俠&rdo;名叫邵方先,丹阳人,涉黑分子,能量之大相当惊人。他居然能为阁臣一级的官员&ldo;跑官&rdo;。张居正与邵大俠事先有没有勾结,没有证据,但不排除在事情进程中有呼应。

隆庆三年,大俠先跑去与徐阶商量:您老愿不愿意复职?徐阶不干(我不愿看皇上那张冷脸)。邵回头又找到高拱,两下里一拍即合。大俠立刻进京,找了当时权势熏天的中官滕祥、孟冲、陈洪,上下其手,把事给办妥了。

这三个&ldo;没下边的&rdo;,都是鼓动皇上一到晚上就泡宫女、观灯、熬夜喝扎啤的主儿。太监们为什么要管高拱的事?这就是所谓的&ldo;内外勾结&rdo;。一是可能当场收钱,二是高拱肯定承诺了将来会投桃报李(后来的事情可资证明)。

于是,我胡汉三又回来了!

世界上的得意事,最美不过当&ldo;还乡团&rdo;了吧?

冥王星软件工作室推荐:

更多内容请查看冥王星软件官方主站:

七、文渊阁终于飘起一片祥云

【1569年的最后一场雪】

隆庆三年(1569)十二月,白雪覆盖了静静的北京城。与这瑞雪一同到来的,是一阵强劲的政治旋风‐‐高拱重归紫禁城。

&ldo;高老又回来了!&rdo;京中官僚们对高拱的称呼,显示了这个人的分量。

高拱的回来,同时也显出了政治游戏的诡异。民间都知道,是&ldo;邵大俠&rdo;使了回天之力,才有高拱咸鱼翻生的奇迹。这件事史有记载,说是邵大帮主因此&ldo;名倾中外&rdo;(《明史》),估计今后可以以此为生了。但是,我以为,隆庆可能不这么简单,几个太监不大可能把他唬住。当时情况是,吏部尚书杨博因徐阶下台的缘故致仕,朝中需要有一个能压得住的人来管人事,隆庆便选了高拱,让他既入阁,又管吏部。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