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学研究]《春秋大义2:隐公元年》作者:熊逸【完结】
内容简介:《春秋》对于古人来讲,长期都被尊为政治哲学的最高圣典,并被认为是所有儒学经典中唯一一部孔子亲手编撰的作品,因此而受到了极高的重视,其地位长期凌驾于儒家所有经典之上。但《春秋》同时又是最费解的,甚至连遍注群经的朱熹都退避三合,孔子的微言大义在历代经学家的解读之下变得越来越芜杂,越来越让人看不清楚。我们若想从《论语》、《春秋》等经典的字面本身来了解儒家思想,这几乎就是一种缘木求鱼式的努力,因为真正在中国历史上发生巨大影响的那些所谓儒家思想、孔子真义,其实和孔子本人并没有太大关系,和我们所熟知的“四书五经”、“十三经”本身也没有太大关系,而真正发生巨大影响的却是何休版孔子、杜预版孔子、郑玄版孔子、孔颖达版孔子、朱熹版孔子、王阳明版孔子……这是一个人们不断地赋予经典以意义的过程,同时也是人们给自己所生活的世界赋予意义的过程,这些被人们所赋予的意义反过来又深刻影响着人们自身。我们可以从中看到对经典的种种所谓正解与误读不断地冲突、互补、融合、灭亡、新生,许多由不靠谱的考据引申出来的“大义”真实地在现实社会政治思想中发挥着巨大影响,又不断衍生出新的义理与新的政治思想。
《春秋大义2:隐公元年》所作的是一种解剖跳蚤式的工作,试图从《春秋》二百四十二年的记载出抽出一年,来作全景式的分析,梳理历代学者对这一段被神圣化的文本的种种不同的定义、不同的信仰和不同的解读以及他们互相之间无穷无尽的辩难,并展示这些定义、信仰、解读与辩难是如何影响着不同时代中的政治理念与社会思潮的。
先秦杂谈资料
作为观念史的历史:对《春秋·隐公元年》的个案分析
目录
序
第一卷隐公元年春
第一章《春秋》第一义
(一)始隐问题
1.诸侯之法与王者之义
2.《公羊传》的朴素解释与《论衡》的简单算术
3.“尊王攘夷”和“借古喻今”:宋学主流
4.“惠公二年,平王东迁”:弥合经义的新版史料
5.始隐新义:《春秋》不始于隐公
6.以古史为时政作解:始隐而意在三桓
7.效法天数:最“不合理”的答案也许才是正解
8.另外的一种可能:从“二王并立”时代说起
9.经典的读法
(二)元年:字浅义深
1.元年春王正月
2.元年大义
3.三种正确:事实、义理与政治
4.“元”之解:求义理,先求训诂——何休的大义与苏洵的诡辩
5.何休的反对派——纪年的金文证据
第二章春王正月
(一)孔子特笔与公羊大义
1.王者孰谓
2.断句疑题:“春,王,正月”与“春,王正月”
3.行夏之时:假天时以立义
(二)公羊三统论
1.大一统:并非“大统一”
2.夏之忠,殷之质,周之文:天人合一的历史循环论
3.通三统:明受之于天,不受之于人
4.春秋大义之名,何休大义之实:三科九旨
(1)三科九旨之一:新周,故宋,以《春秋》当新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