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王小说网

帝王小说网>隐公元年注疏 > 第16章(第1页)

第16章(第1页)

“元年”吉利与否暂且不论,但“第一年”这个意思该是可想而知的。那么,事情真如何休所谓只有天子的纪年才可以有元年之称吗?是只有“王者”才可以改元立号吗?——这问题之所以重要,因为它暗示着公羊学的一个理论基础:《春秋》是“黜周王鲁”的,不再把周天子放在最高位置上,而是认为天命移到了鲁国这里,或者说是孔子作《春秋》“托王于鲁”,如蒋庆说“《春秋》王鲁,并非真以鲁为王,而是托王于鲁,即假借鲁国的历史来说明孔子外王之义(孔子治理天下万世之义)”。116历来在这点上《左传》学就是和公羊学相对立的,这是今、古文经学的一个主要分歧所在。

那么,无权无势的孔子凭什么可以借《春秋》来作褒贬赏罚?又为什么要托王于鲁?为什么不托之于周天子或其他诸侯?——在这些问题上,苏洵虽然不是公羊学的专家,却在《春秋论》里作过比较清晰的分析。

苏洵认为,赏罚是公事,褒贬是私事。所以,只有天子、诸侯这些掌权的人才有资格来作赏罚,而普通人只能褒贬是非而已。这就像只有法官才能定人的罪、判人的刑,平民百姓只能在舆论上谴责坏人坏事。但是,一部《春秋》,赏人之功、赦人之罪、绝人之国、贬人之爵,行的是赏罚之事,所以说《春秋》是“天子之事”。问题是,孔子有这个地位吗?有这个权柄吗?他斥责乱臣贼子的僭越,他自己这么作难道不也是僭越吗?

所以孔子作《春秋》,并不把它当作私人著作。可以比照一下,孔子阐释《周易》的著作题为《系辞》,讲说孝道的著作题为《孝经》,都是自己取名的,是作为私家著作的,而《春秋》是鲁国史书的名称,孔子是把《春秋》当作鲁国的书,当作鲁国的创作。所以,赏罚之权柄并不在孔子自己手上,而在鲁国手上。

但问题依然存在:《春秋》的赏罚并不限于鲁国的国境之内,而是遍及诸侯,这明明已经超出了鲁国的权力,而属于天子的权力,难道孔子是想把鲁国推到僭越的境地吗?——当然不是,天子的权柄是在周室,孔子不得已而把这个权柄交给鲁国。可以从以下的史实来理解这个道理:周武王死后,周成王继位,周公考虑到周成王年纪太小,而天下又不可以没有赏罚,于是自己代行天子之权,以此来赏罚天下、保存周室。后来周室东迁,周平王居于天子之位,但他是个昏庸之主,所以孔子才说:天下不可以没有赏罚,而鲁国本是周公的封国,所以鲁国在这种情况下应该效法周公,在不得已之下假借天子的权柄来赏罚天下、保存周室。

那么,假借天子之权柄应该怎么作?孔子认为应该像齐桓公和晋文公那样。但是,孔子既然要鲁国效法齐桓公、晋文公,为什么不干脆把天子之权柄借给齐、晋?——因为齐桓、晋文只是表面上尊崇周室,实际上不过在扩张自家势力而已。所以孔子只赞赏他们的事功,却不认可他们的动机。

周公的动机却是保存周室。孔子推崇周公,认为只有先存周公之心,才可以行齐桓、晋文之事。所以他才不把天子之权柄托于齐、晋,而将之交给了作为周公之后的鲁国。孔子也知道凭鲁君的才干无法行周公之事。探究孔子的用心,他是认为当今天下因为没有了周公所以才乱成这样。所以,他把天子之权柄托于周公的子孙,以显示出对周公的缅怀。

考察《春秋》书法,尽是周公之法,详于内政而略于外事。想来孔子的意思是要鲁国效法周公,先管好自己再去赏罚别人。孔子叹息于“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的乱象,当他听说了齐国田常弑君的消息,就沐浴而请求鲁君出兵讨伐。从这里就可以看出,孔子确确实实把天子权柄交托给了鲁国。

但是子贡这些学生并未理解老师的心意,续写《春秋》而留下了“孔丘卒”的记载。要知道,孔子辞世之前已经告老退休了,按照《春秋》体例,大夫告老退休之后去世是不该记载的。孔子作《春秋》是为了天下之公,而不是要将之作为自己的私家著述。遗憾的是,孔子把《春秋》当作鲁国之书,子贡这些学生却把它当作了老师的私著。

后世有效法《春秋》的,我却很是疑惑。《春秋》行使天子之权柄,而如果天下有君,《春秋》就不该出现;如果天下无君,天子之权柄又该托付给谁?哪里还能找到像周公后人那般可以托付的人?所托非人则乱,亲自操刀则僭,无人可托则散。唉,后人效法《春秋》的,是乱、是僭,还是散?117

上述苏洵的解释和公羊传统有一个很大的不同:公羊家认为孔子作《春秋》“黜周王鲁”,是压低周王室的地位的,而苏则认为孔子这是“尊周王鲁”,其“托王于鲁”的合法性源头还是在周王室身上。但苏对“托王于鲁”的阐释貌似有着很强的说服力,影响也大,但细想起来却会发觉他很有几分诡辩的味道。首先是偷换概念:他所谓的《春秋》之赏罚事实上只是褒贬而已,因为一部书的作用说到底也只能够形成道德舆论,无法构成实质性的予夺,这就违反了形式逻辑的同一律,因为赏罚这个概念,当用在别人身上的时候,意思就是实质性的予夺,而用在孔子身上的时候却意味着书中的褒贬;再有就是类比不当:苏用周公代行天子之赏罚来类比孔子代行天子之赏罚,然而周公那么作,既拥有实质性的权柄,又可以造成实质性的予夺,孔子却无位无权,毫无予夺之力,就算想去讨伐邻国弑君的田常,也只能尽心而已,却始终无能为力。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