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54[唐]贾公彦《周礼注疏·序周礼废兴》:是以《马融传》云:“秦自孝公已下,用商君之法,其政酷烈,与《周官》相反。故始皇禁挟书,特疾恶,欲绝灭之,搜求焚烧之独悉,是以隐藏百年。孝武帝始除挟书之律,开献书之路,既出于山岩屋壁,复入于秘府,五家之儒莫得见焉。至孝成皇帝,达才通人刘向、子歆,校理秘书,始得列序,著于录略。然亡其《冬官》一篇,以《考工记》足之。时众儒并出共排,以为非是。唯歆独识,其年尚幼,务在广览博观,又多锐精于《春秋》。末年,乃知其周公致太平之迹,迹具在斯。……又云:“斯道也,文武所以纲纪周国,君临天下,周公定之,致隆平龙凤之瑞。”然则《周礼》起于成帝刘歆,而成于郑玄,附离之者大半。故林孝存以为武帝知《周官》末世渎乱不验之书,故作《十论》、《七难》以排弃之。何休亦以为六国阴谋之书。唯有郑玄遍览群经,知《周礼》者乃周公致大平之变,故能答林硕之论难,使《周礼》义得条通。故郑氏传曰:玄以为“括囊大典,网罗众家”,是以《周礼》大行,后王之法。《易》曰“神而化之,存乎其人”,此之谓也。
1455[清]黄宗羲原著,全祖望补修《宋元学案》卷九十八,中华书局,1986年,第3237页:祖望谨案:荆公《淮南杂说》初出,见者以为《孟子》。老泉文初出,见者以为《荀子》。已而聚讼大起。《三经新义》累数十年而始废,而蜀学亦遂为敌国。上下《学案》者,不可不穷其本末也。且荆公欲明圣学而杂于禅,苏氏出于纵横之学而亦杂于禅,甚矣,西竺之能张其军也!述《荆公新学略》及《蜀学略》。(梓材案:是条《序录》兼蜀学而言之,谢山以其并为杂学,故列之《学案》后,别谓之《学略》云。)
1456[清]朱彝尊《经义考》卷一百八十二“苏氏(辙)《春秋集解》(《宋志》作集传)”条:晁公武曰:子由大意以世人所师孙复,不复信史,故尽弃二传,全以左氏为本,至其不能通者,始取二传、啖、赵。自熙宁谪居高安至元符初十数年暇日辄有改定,卜居龙川而书始成。
1457[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卷三:《春秋集传》十二卷,苏辙撰,专本《左氏》,不得已乃取二传、啖、赵,盖以一时谈经者不复信史,或失事实故也。
1458[宋]刘敞《春秋传》卷首《春秋传原序》:石林叶氏谓:……今学者治经不精,而苏、孙之学近而易明,故皆信之,而刘以难入,或诋以为用意太过,出于穿凿。彼盖不知经,无怪其然也。石林所谓苏、孙,盖子由、莘老也。
1459[宋]苏辙《春秋集解》卷一:段,郑伯之母弟也,其母爱之,封之于京。将作乱,大夫请禁之,郑伯不许。及闻其将袭郑,而后伐之。段出奔共。段之不称弟及公子何也?段将为君,非复臣也。不称段之奔,而称郑伯之克何也?段之乱,郑伯成之也。克者何?能胜也。段之欲为乱久矣,郑人知之,而郑伯不禁。非不能也,将养之使至于乱,而加之以大戮。故虽逐之,而国人不敢争,母不敢爱,此郑伯之所谓能也。故书曰:郑伯克段于鄢,以示得其情也。凡诸侯之事,告则书,不然则否。虽及灭国,灭不告败,胜不告克,不书于策。《公羊》、《榖梁》以为诸侯之事尽于《春秋》也,而事为之说,则过矣。
1460[清]朱彝尊《经义考》卷一百八十二“苏氏(辙)《春秋集解》(《宋志》作集传)”条:朱子曰:苏子由解《春秋》,谓其从赴告,此说亦是。既书郑伯突,又书郑世子忽,据史文而书耳。定、哀之时,圣人亲见,据实而书;隐、桓之时,世既远史册亦有简略处,夫子据史册写出耳。
1461[宋]苏辙《历代论引》,《栾城后集》卷七,《苏辙集》,中华书局,1990年,第958页:予少而力学。先君,予师也。亡兄子瞻,予师友也。父兄之学,皆以古今成败得失为议论之要。[宋]苏轼《过于海舶,得迈寄书、酒,作诗,远和之,皆粲然可观。子由有书相庆也,因用其韵赋一篇,并寄诸子姪》,《苏轼诗集》,中华书局,1982年,第2304-2306页:春秋古史乃家法,诗笔离骚亦时用。
1462[宋]苏辙《春秋集解》卷首《春秋集解引》:予以为左丘明鲁史也,孔子本所据依以作《春秋》,故事必以丘明为本。
1463[宋]苏轼《问供养三德为善》,《三传义》,《苏轼文集》,中华书局,1986年,第182页:学者观夫左氏之书,而正之以杜氏之说,庶乎其可也。
1464[宋]苏辙《春秋集解》卷首《春秋集解引》:近岁王介甫以宰相解经,行之于世,至《春秋》漫不能通,则诋以为断烂朝报,使天下士不得复学。
1465[宋]陈与义《题继祖蟠室》三首之三,《陈与义集》,中华书局,1982年,第265页。
1466[宋]胡安国《春秋传》卷一:用兵,大事也,必君臣合谋而后动,则当称国命。公子吕为主帅,则当称将。出车二百乘,则当称师。三者咸无称焉,而专目郑伯,是罪之在伯也。犹以为未足,又书曰克段于鄢克者,力胜之词;不称弟,路人也;于鄢,操之为已蹙矣。
1467《公羊传·庄公三十一年》:齐人伐山戎。此齐侯也,其称人何?贬。曷为贬?子司马子曰:“盖以操之为已蹙矣。”
1468[宋]胡安国《春秋传》卷一:夫君亲无将,段将以弟篡兄,以臣伐君,必诛之罪也。而庄公特不胜其母焉尔,曷为纵释叔段移于庄公,举法若是失轻重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