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与医学的配合,实在非常伟大,道家云:
日出没,比精神之衰旺。
月盈亏,比气血之盛衰。
把握了这个原则,便可大胆采用活子时的法则了。
当然,要发扬这个法则,还必须要大家集思广益去努力,而且必须要在道家与密宗的气脉之学中寻求其原理。
第八章
提到中国文化的问题,往往会发现,古老登峰造极的杰作,不是黄帝就是伏羲。总之,都是托古人之名以显出学问的价值。这种情况与今日的社会恰恰相反,今日的许多著作和我们一样,都是文抄公,东抄古人,西抄今人,凑起来就是自己的著作了。
黄帝的《内经》,实际上是许多人的心血,许多人研究成就的集锦。虽然是托了黄帝之名,但是其成就却是不容忽视的。
话虽如此,《黄帝内经》所涉及的医理哲学问题,仍然有许多值得怀疑及重新估价的地方,甚至可以说,基本上是有些问题的。
你听过精神讲话吗
精神讲话,是我们现代教育上的专有名词,本人也曾经搞过精神讲话的课目。
黄帝的《内经》中,也谈到了&ldo;精神魂魄&rdo;这四个字。
这个精神到底是什么呢?难道是精神讲话的精神?
什么是精?什么是神?
什么是魂?什么是魄?
在《内经》中,这些名词都另有定义。但是根据《内经》的说法,我们也不能给精神下个具体的定义,更难将魂魄作一个明确的注解。
在《内经》中,我们可以了解:五脏属阴,是藏精气神的地方;六腑属阳,藏质体的所在。
但是精神究竟是什么,仍然无法得知,只好借用老子的话,&ldo;恍兮惚兮&rdo;。
中国古代医理的形而上学,是唯心的,是属于天人合一,本体论的范围。《内经》是偏重于形而下的应用,所以对形而上与精神魂魄问题,无法有圆满解说,结果就变成&ldo;恍兮馆兮&rdo;了。
如果发展形而上的基本研究,医学可以达到一种伟大的新境界。就是由自我心理治疗,进而超越生理现象,这才是基本的重要问题。
王羲之写上药三品
道家有一本重要的书,名叫《黄庭经》。
晋朝的王羲之,是有名的书法大家,他曾亲写《黄庭经》,可见《黄庭经》在人心目中的份量。
《黄庭经》内提到了上药三品,就是精、气、神。
究竟什么是精气神?什么是精?什么是气?什么又是神?这个精又到底是不是精神的精呢?
这似乎愈说愈复杂了,就好像奇经八脉中的气血问题,也是语焉不详,互相借用,怪只怪那时候的字汇太少了,因此显得暧昧不明。
如果用今天的复杂词汇,勉强借来描写一下,那么所谓的&ldo;精气神&rdo;就好像现在人们心中的&ldo;光热力&rdo;。
把一个死去的人作解剖,既无精,又无气,更无神。当然光、热、力也不存在。
所谓气,是一种生命能。
所谓精,是一种生命力。
所谓神,就是一种生命之光了。
但请大家千万不要误会,这种说法只不过是一种比喻的解释,使我们比较接近明了而已。
阴阳怪气
在医书上说,五脏属阴,但阴中却有一点真阳,这个阴中之阳,就是&ldo;心&rdo;&ldo;火&rdo;。
六腑是阳,同样的,在阳中也有一点真阴,这个阴就是&ldo;肾&rdo;&ldo;水&rdo;。
所以道家的书上说,男人是阴,其中只有一点是至阳之气,女人是阳,其中有一点至阴之精。
这是乾卦初爻变阴成为(女后)卦,以及坤卦初爻变阳成为复卦的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