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号哭于外,渊不解,复问之,世民曰:&ldo;今兵以义动,进战则克,退
还则散;众散于前,敌乘于后,死亡无日,何得不悲&rdo;。李渊听后顿悟,在
世民力主下,追回己北动之左军严阵以待,此时,粮至天晴,大军齐指霍邑,
一举打败隋军宋老生部,取得霍邑大战的胜利。这里有许多经验教训可以吸
取,但立足全局定谋和定谋贵察则是其中两条重要的经验教训。李渊及其随
声附和者,在&ldo;雨久不止、军中乏粮&rdo;的暂时困难情况下,没有从灭隋兴唐
的全局出发分析形势,夸大眼前局部的不利条件,又以道听途说突厥联兵刘
武周攻晋阳的谣传作为根据,动摇既定决策,欲收兵北回,几乎误了大事。
而李世民力排众议,终于说服其父坚定初衷。可见儿子比老子智高一筹。高
就高在&ldo;全局观念&rdo;和&ldo;定谋&rdo;而&ldo;贵察&rdo;的素质。察者,纵观全局之利弊,
运筹帷幄;不为现象所迷惑,看到事物本质。李世民熟知兵经之处禾寂丰足
之情,深晓敌将轻躁的弱点;了解李密为了顾忌自己的利益不能联和的底细;
掌握了刘武周同突厥外相符、内相猜的利害矛盾,及其不愿舍所辖地域,而
冒险远求于太原的心理。所以,在李渊固执坚持北还的情况下,他仍然&ldo;哭
谏&rdo;,力挽危局,终于取得大战胜利。
革命战争年代,我国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立足全局施计用谋方面,
为我们提供了许多范例。这里只介绍一下1947年中央军委战略进攻的决策。
1947年7月至9月间,中国人民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入了战略进攻。毛
泽东指出:&ldo;这是一个历史的转折点。这是蒋介石的20年反革命统治由发展
到消灭的转折点。&rdo;
大家知道,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前,当时形势仍是严峻复杂的。蒋
介石虽然军事上处境日益不利,其重乒深陷于陕北和山东战场,在南线中央
的晋冀豫战场兵力薄弱,其战略纵深中原地区亦十分空虚,形成了两头强、
中间弱的&ldo;哑铃形&rdo;不利布局。顾此失彼、捉襟见时。但同我军相比。此时
国民党军的兵力、兵器仍占优势。蒋介石决心不变。拼命实行总动员,加紧
拽括人力、物力,继续贯彻将战争引向解放区的战略方针,加强山东、陕北
两战场的攻势,力求迅速解决这两个战场的问题,再行转兵其它战场,以达
其最后摧毁解放区,消灭人民解放军主力的目的。由于战争已深入我根据地
的中心地区,解放区受到很大摧毁,人民生活十分困苦,部队人力、物力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