尺,诸子是王充阐明道理的佐证。主次清楚,重心明了。为了申说其重儒贵学的思
想,王充专门写下了《程材》、《量知》、《谢短》、《效力》、《别通》、《超
奇》、《状留》七篇文字,还在《非韩篇》中申说了相同的观点。王充贵儒主要从
事业、道德、才能三个方面来说明的。首先,王充认为,儒者有高尚的事业追求:
儒生以五经为业,文吏以簿书为事。五经是讲大道,求真理的;簿书只是处理具体
事务的。《周易》说:&ldo;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rdo;儒生所求的道即形
而上的道,具有原则、规律和真理的性质。文吏所事的簿书即形而下的器,只是具
体的办事方法。以此见道比器高,道本事末,儒生的事业自然比文吏高尚得多。他
不止一次地反复强调:
五经以道为务,事不如道,道行事立,无道不成。然则儒生所学者,道也;文
吏所事者,事也。
儒生治本,文吏理末,道本与事末,定尊卑之高下,可得而程矣。(《程材》)
以儒生修大道,以文吏晓簿书,道胜于事,故谓儒生颇愈文吏也。(《谢短》)
韩非轻仁义,重耕战,认为儒生&ldo;不耕而食&rdo;,至斥为&ldo;五台&rdo;之一。又将儒
生比为鹿,有用之吏比为马,说世有千金之马,以其有用也;而无千金之鹿,以其
无用也。遂认定儒生为无用。王充针锋相对地指出:韩非只知以鹿马喻,而不知以
冠履喻。儒者如冠,有用之吏为履,其高低贵贱不言自明。儒生讲求的道,在当时
社会具体讲就是仁义,仁义是维系社会机制有秩序、有等级地运行的保证。故&ldo;仁
义至重,不可弃也&rdo;,&ldo;儒为道官(明道之官)之吏&rdo;,不可弃也。他说:
儒生,礼义也;耕战,饮食也。贵耕战而贱儒生,是弃礼义而求饮食也。使礼
义废,纲纪败,上下乱而阴阳缨,水旱失时,五谷不登,万民饥死,农不得耕,士
不得战也。(《非韩》)
王充认为&ldo;国之所以存者,礼义也。民无礼义,倾国危主&rdo;。儒生讲求大道,
阐明礼义,为维护统治秩序服务,他们以身作则,&ldo;重礼爱义,率无礼之士,激无
义之人。民知礼义,爱其主上&rdo;,这是保证统治者得以实现其统治的首要前题。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