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将自己之所爱推及所不爱。但这种&ldo;居仁&rdo;&ldo;推恩&rdo;必须&ldo;由义&rdo;,所以它说:
君子之于物也,爱之而弗仁;于民,仁之而弗亲。亲亲而仁民,仁民
而爱物。(同上)
又说:
仁者无不爱也,急亲贤之为务。……尧、舜之仁不遍爱人,急亲贤。
(同上)
这样,&ldo;居仁&rdo;&ldo;由义&rdo;,仁爱尽管还是仁爱,但对不同的人,就有厚薄之别、
先后之分了。
孟子承认爱有等差,但他更强调由己及人。在他看来,亲亲孝悌只是仁的扩充
过程的开端,不亲亲而爱人固然是不&ldo;由义&rdo;,但仅亲亲而不爱人则更为不义。亲
亲而爱人就是将亲亲之心推及他人,&ldo;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rdo;
(《孟子&iddot;梁惠三上》)。
孟子所谓礼,其作用在于对仁义进行节制和文饰,既不让仁义失之无度,也不
让它们失之于质实粗野。孟子主张以礼待人,循礼而行,但他认为礼节仪式同仁相
比,则是次要的。礼是仁义的外化和形式化,它受制于仁义,产生于仁义。
为了正确认识仁义原则并保证仁义的实践,孟子又提出&ldo;智&rdo;的范畴。他说:
智之实,知斯二者(仁、义)弗去是也。(《孟子&iddot;离娄上》)
所谓&ldo;知斯二者&rdo;,就是对仁、义能有正确的认识和理解;由&ldo;知&rdo;而&ldo;弗去&rdo;,
就是在正确认识理解的基础上自觉地坚持仁与义的原则,执着地践履仁义道德。
孟子将人们的社会关系概括为五伦,并为它们规定了具体的道德规范。他说:
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圣人有忧之,
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
友有信。(《孟子&iddot;滕文公上》)
伦即伦次,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ldo;五伦&rdo;即五种人伦。它们是父子、君臣、
夫妇、长幼,朋友五种基本的社会关系或伦理关系。孟子认为这五种不同的社会关
系都应有不同的道德规范和原则,父子关系要以亲亲为原则,君臣上下关系要以义
为原则,夫妇男女关系要以有差别、有区别的和谐为原则,长幼关系要以尊老养老
为原则,朋友关系要以信实为原则。&ldo;五伦&rdo;这五种道德原则是以区别人兽为背景